返回第一百零五章 西非战火(第2/8页)  国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非常残忍的战争,甚至被很多人认为是非洲历史上最残忍的战争。

    战争初期,尼日利亚凭借更加庞大的军队,占据了主动地位,一露将战线推进到拉格多水库附近,即占领了喀麦隆最北面的极北省全部,以及大半个北部省。但是尼日利亚军队的战斗力远不如喀麦隆军队,加上出境作战,在取得有限胜利之后,尼日利亚当局主动放弃了进攻。结果可想而知,随着美国的军事援助在2031年下半年陆续到达,战局很快发生逆转,喀麦隆军队在美事顾问的帮助下(有证据表明,美国的特种部队参与了喀麦隆军队的反击行动,并且深入尼日利亚,狙杀了尼日利亚的博亚拉陆军上将),不但迅速收复了失地,还将战线推进到了尼日利亚境内,并且在2032年3月底控制了整个曼达拉山。受战败影响,尼日利亚政局发生剧烈动荡,温和派总统在2032年4月底遭到弹劾,得到军队全力支持的强硬派总统卢西尼上台,并且在就任的第三天就飞往北京,向共和国求援。得到共和国的全力援助之后,尼日利亚军队在该年下半年发起反击,最终在年底将战线推进到喀麦隆境内,并且控制了整个曼达拉山。按照共和事顾问的要求(事实上,共和国也派遣特种部队参与了作战行动,并且在尼日利亚军队的反击行动中,成功狙杀了美事顾问团的首席顾问罗纳德上校),尼日利亚军队没有继续南下,而是在攻占了加鲁阿(喀麦隆北部省首府)之后沿贝鲁埃河部署防线。受此影响,第一次西非战争在2033年初进入僵持阶段,也是这场战争最残酷的阶段。

    战线稳定下来之后,尼日利亚投入了数十万大军,以清剿贝鲁埃河以北地区的喀麦隆军队为名,进行了极端残忍的种族大屠杀。根据联合国在2035年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仅在2033年一年间,死于种族大屠杀的喀麦隆人就多达250万。虽然只有很少一部分是被尼日利亚军队杀害的,但是这些人的死都与尼日利亚有关。更残酷的是,尼日利亚当局为了长期控制占领区,达到吞并占领区的目的,在实施种族灭绝政策的同时,还强迫近300万本国民众移民,并且因此导致了数以百万计的尼日利亚人被迫背井离乡。

    所谓物极必反,尼日利亚当局的强硬做法,很快就使其走到尽头。

    2034年底,尼日利亚强硬派政府在大选中败北,温和派再次上台掌权。问题是,温和派政权大力推行的民族和解政策却不合军方胃口,毕竟在开发稀有金属矿藏的问题上,真正的获益者是那些掌握着军权的高级将领,以及这些将领所在的大部族与大家族,任何对其利益构成威胁的举动,都在其打击范围之内。

    受此影响,尼日利亚温和派政权上台后的前景非常黯淡。

    与此同时,在第一次西非战争中战败的喀麦隆并未放弃收复失地与复仇的想法,并且一直在为此做准备。

    2035年3月底,在美国的全力支持下,喀麦隆军队从阿达马瓦山北面越过边境线,攻入尼日利亚境内,第二次西非战争爆发。

    与第一次西非战争相比,第二次西非战争要“正规”得多。

    从一开始,喀麦隆军队就得到了美事顾问的大力指点,甚至可以说,整个作战行动多是由美人在指挥。受此影响,喀麦隆军队的战争目的非常明确,即不以收复失地为主要目的,而要通过这场战争完全控制曼达拉山,并且为长期控制该地区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喀麦隆投入的军事力量中,除了120万地面部队之外,还有当时西非地区最为强大的空军,以及一支规模不算太小的海军。战争爆发后不久,喀麦隆海军就封锁了尼日利亚的海岸线,并且派遣突击部队控制了尼日利亚近海地区的所有石油开采平台,还先后炮击了尼日利亚的主要港口城市。为了支持喀麦隆的军事行动,美国海军不但向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