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一十六章 大国舞台(第3/4页)  国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结果就是,共和国的大军在戈兰高地上停下了前进的步伐,而一直对欧洲的扩张行动心存芥蒂的埃及成了共和国的打手。

    说得直接一点,一个尝到甜头的埃及,肯定会给欧洲制造不少麻烦。

    别的不说,在埃及的阻挠下,欧洲很难将整个北非地区收如囊中。

    在埃及的阻挠之下,欧洲也不大可能越过撒哈拉沙漠,将触手伸入“黑非洲”。

    从这个角度来看,共和国不但没有做出让步,反而以退为进,把难题留给了欧洲,让欧洲站到了阿拉伯世界的对立面上,然后出面调解,从而以最小的代价完成了对欧洲的战略包围。

    当然,欧洲不是笨蛋,不会不明白共和国的战略意图。

    这也是欧洲为什么要积极支持“泛阿拉伯国家联盟”的原因。

    一个强大的阿拉伯国家会对欧洲构成威胁,那么一个统一起来的阿拉伯世界就能对共和国构成威胁。共和国支持埃及在北非地区有所作为,那么欧洲就支持埃及在阿拉伯世界有所表现。

    显然,这就是埃及渔利的原因。

    问题是,埃及顶满天也只是地区强国,连成为准大国的基础都没有。更重要的是,阿拉伯世界四分五裂,埃及的综合实力仅相当于整个阿拉伯世界的两成,因此就算能够利用共和国与欧洲的斗争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埃及也不可能成为阿拉伯的中心,至少不可能单独成为阿拉伯的中心。

    由此可见,共和国失去的只是进军北非的机会。

    因为北非就在欧洲的家门口,所以共和国从来没有控制北非的打算。

    说得简单点,共和国没有失去什么。

    这也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特点,即在共和国与美国直接对抗的情况下,因为没有出现如同二战中的苏联那样的大国,所以共和国的霸权没有受到限制,即便欧洲想方设法的阻止共和国肆意扩张,努力的结果仍然非常有限。

    阿拉伯世界的复杂问题,也就成为了共和国利用的对象。

    相对而言,与阿拉伯问题连在一起的土耳其问题反而简单得多。

    作为《开罗协议》的一部分,共和国承诺放弃对土耳其的利益诉求,在保证库尔德斯坦与伊朗的主权利益的情况下,共和国不派兵占领土耳其,集约集团也不出兵土耳其,并且在战争结束之后从土耳其撤军。欧洲要做的,只是在土耳其进行民主大选的时候,为共和国提供监督权。

    也就是说,共和国把土耳其让给了欧洲。

    当然,用“让”这个字,还是太客气了一点。

    对共和国来说,土耳其是个烫手的山芋。作为一个拥有一亿多人口的国家,就算共和国能够击败土耳其军队,也无法彻底征服土耳其人。别说长期占领整个土耳其,在中东战争期间,为了控制占领区,集约集团联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平均每天阵亡近千人。战争还没结束,包括伊拉克与叙利亚在内,好几个盟国都表示将在战争结束之后把派驻土耳其的军队撤回去,不承担占领义务。如果占领土耳其的义务全部由共和国承担的话,必然会对战后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与巨大的付出比起来,占领土耳其的收获却微乎其微。

    在不考虑土耳其与欧洲国家关系的情况下,共和国当局就打了退堂鼓。

    对欧洲来说,土耳其同样是个烫手的山芋。

    虽然在库尔德斯坦独立出去之后,欧洲与土耳其的关系大为改善,至少法德意就再以民族问题指责土耳其,并且在大战爆发前解除了针对土耳其的武器禁运,但是受土耳其与希腊关系的影响,欧洲在处理土耳其问题的时候一直非常小心。

    要知道,希腊早就对法德意等国偏袒土耳其的做法感到不满了。

    在第三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