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八章 最后的难题(第3/4页)  国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人都需要通过劳动获得生活来源,加上因为战略打击而失去劳动岗位的数亿美国人,美国本身也不缺乏劳动力。对共和国来说,需要付出的人力资源只是帮助与监督美国战后重建的人力。事实上,因为共和国也有上千万军人要遣返(准确数字是1700余万),而这些人也需要劳动岗位,加上共和国国内大幅度削减军事产能,社会上可以提供的劳动岗位并不多,所以共和国当局要征召劳动力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有一点与提供重建物资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即共和国当局不能拿技术去给退役军人发工资。也就是说,要维持一支规模庞大的重建队伍,哪怕这些队伍是为美国的战后重建工作负责,最终也得由接受重建帮助的美国来买单,可是在此之前,共和国当局必须为这些人支付薪水,而且还是按照共和国的劳动标准支付薪水。

    毫无疑问,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可以说,为了帮助美国进行战后重建,共和国付出了极为巨大的代价。

    这也是欧洲在战后重建的问题上为共和国制造难题的根本原因。问题是,比起独霸北美大陆带来的好处,特别是对未来世界格局产生的重大影响,这点代价就算不了什么了,所以从一开始,共和国当局就没有想过要让欧洲介入美国的重建工作,并且在大战结束之前就对美国的重建工作做了规划。

    这其中,第一点就是按照种族来管理战争难民。

    事实上,共和国在美国与加拿大设置战争难民营的初衷就是方便战后管理,并且绕过强制移民这道坎。要知道,按照国际法,即便共和国是战胜国,美国是战败国,共和国当局也无权剥夺美国平民的基本权利,并且得在占领美国期间,为美国平民提供最基本的人道主义保障,并且给予美国平民最基本的人权。也就是说,只要结束战争状态,即法理上的战时管制状态,共和国当局就再也无权干预美国平民在法律框架范围内的自由活动,更无权强制美国人移民,或者是搬迁。当然,在战时体制下,共和国当局可以用方便作战行动,确保当事人基本安全等等理由,强制接受战时保护,即进入战争难民营的美国人接受居住等方面的强制安置。

    欧洲在给共和国制造难题的时候,也给共和国留下了两年的时间。

    当然,这是大国博弈的直接结果。根据后来陆续公布的一些资料,在与欧洲进行的谈判中,共和国在接受以2年为期的要求之前,就提出了在这2年间继续维持战时管制,不然共和国不会对美国的战后重建工作c以及美国的社会秩序做任何承诺。因为欧洲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坚持,所以共和国还顺带提出了,在战争结束后20年,由所有美国人来决定美国的未来,即以全民公决的方式决定到底是维持一个完整统一的美国,还是将美国分解成多个国家。

    20年能够改变绝大部分美国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那么2年就能改变绝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地点。

    根据战后披露的一些数据,在2065年10月31日之前,至少有3亿美国人接受了共和国的强制安置。要知道,大战结束后,美国人口已经降低到了6亿,即相当于一半的美国人接受了安置。显然,这足以改变整个美国的人口分布情况,也就为接下来从根本上分裂美国创造了条件。比如在战后重建工作上,以白人为主的新英格兰地区始终只得到了最为基本的援助,即只保证绝大部分人不会饿死,至于其他的就得看造化了。而在以亚裔c特别是华裔为主的美国西北部地区,战后重建的级别最高,不但在2年之内完成了大部分基础设施的重建工作(一些大型项目只是开工,还没完成),还恢复了基础工业,成为了美国本土率先恢复造血能力的地区。

    对于共和国的这种安排,欧洲也只能干着急。

    不管怎么说,占领美国的是以共和国为首的集约集团,而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