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章 追捕缘由(第1/2页)  华夏扬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小巷中,一个人影飞快的奔跑着。时不时将巷子边上的杂物推翻在后面,制造障碍来阻挡追击的日本便衣。

    小四儿这双飞毛腿可不是浪得虚名,几个日本便衣追了半天却发现他越跑越远。手中明明有枪又不能开枪射他。

    原来半个月前,日本军方截获一条电报。内容大致是:德国希望收回德国著名传道士约翰·亚当·沙尔·冯·贝尔遗留在中国北平教堂中的遗物。

    约翰·亚当·沙尔·冯·贝尔中文名字叫汤若望。1592年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科隆城,1619年到澳门待了4年,后辗转到当时顺天府也就是北平。当时是明神宗在位。

    直到明思宗崇祯皇帝即位后,汤若望受委托从事撰写崇祯历书等工作。1644年,闯王攻入北平,汤若望留守在北京的教堂中,守护教堂和历书刻版。

    顺治元年(1644年),八旗兵入关之后,汤若望获新朝信任,掌钦天监信印;终顺治一世,汤若望深受皇家赏识,当时的孝庄皇太后和年轻的顺治皇帝都对他非常尊敬,从他身上吸收了来自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和部分人文思想,并在医学上得到他的帮助。

    郑成功起兵反对刚刚建立的清王朝,并攻陷江南重镇镇江城,兵临南京城下,顺治皇帝下令亲征,并不许大臣谏阻,汤若望以德高之势劝阻了顺治皇帝这个冲动的决定。

    后来顺治皇帝感染天花因而英年早逝,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在皇二子和三子之间徘徊不定,汤若望提出选择生过天花而具有免疫力的皇三子为帝,即此后的康熙大帝。

    顺治皇帝逝世后,汤若望等西方传教士为权臣鳌拜所忌,更为杨光先等人所诬,陷入冤狱。

    曾经公开比试对日食时刻的推算,结果以汤若望为代表的西洋历法胜出。鳌拜有权在手,执意排斥西方传教士,康熙皇帝尚未亲政,大权执于鳌拜之手。

    后来孝庄太皇太后出面干涉此事,汤若望方能获释,最后于1666年逝世并安葬于北平。康熙大帝感其贡献,特令教堂将其遗物妥善保管。

    八国联军入京烧杀掳掠,教堂并未受到波及,太平天国运动该教堂被清兵严密保护而逃过一劫。

    约翰·亚当·沙尔·冯·贝尔的遗物至民国仍在北平教堂中保管。卢沟桥事变以后,国民政府象征性抵抗了几天。7月29日北平沦陷,出于多方因素日军并未洗劫这所德国人的教堂。

    德国政府声称约翰·亚当·沙尔·冯·贝尔对中德两国的沟通的贡献是卓越的。元首很欣赏他的精神,希望国民政府可以将其遗物归还给德方,使其魂归故里。

    日本军方在得知这条消息后,对此并不相信。德军一直在对国民政府提供武器销售、军事培训以及军事顾问的输送。德方销售给中国先进的mp-40、k98、p-28以及德国迫击炮都给日本造成极大伤亡。

    这次中德接头不可能只是交接一个传道士的遗物这么简单,根据日本在德国的情报人员回报,希特勒在一次会议上声称要向中国大量销售武器,为中国国民政府组建30个精装师。

    这是日本军方万不能允许的。德军不通过控制北平的日军收回遗物,却和国民政府交易,地点还选在上海的公共租界。这明显是要避开日军的控制范围。

    日本军方推测中德这次接头很可能是一次以归还修道士约翰·亚当·沙尔·冯·贝尔的遗物为幌子的军火交易洽谈。

    也许中德还有更秘密的合作,日军必须知道这个情报到底是什么,并以此向德军抗议,要求德军遵守同盟协议,停止对中国进行武器贩卖和军事援助。

    因此日本军方才布置了今天这次追捕行动。高层下了死命令,必须抓活口。

    日本便衣那叫一个气呀,今天这个任务忙活了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