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6 船山玉人(上)(第2/4页)  盗墓之崖墓风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这个事情虽然有风险,但是可以做,俗话不是说马不吃夜草不肥,人不走弯路不富吗?我们去试一试,反正在家也没什么事干,卖苹果一辈子我们也翻不了身。我们今天就好好合计一下,怎么去办这件事。”

    一翻商量之后,我们决定先选择比较容易寻找,而且很容易挖掘的崖墓作为我们的发掘主要方向。因为这两年在考古队,我们挖掘最多的便是崖墓,对崖墓的探寻和挖掘有了很深的认识,也获得了较多的经验。还有,崖墓是在岩石里面打洞修建的墓,相对于其它墓来说,要坚固很多,不易垮塌,也比较安全。况且,崖墓的年代较远,埋藏也很丰富。

    崖墓是我国汉代盛行的一种特有的墓葬方式,俗称“蛮子洞。”从许多资料的记录表明,崖墓大致兴盛于西汉文帝刘恒之后。因刘恒是个以勤俭节约著称的皇帝,其在位时即提出“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的丧葬约制。在他死前更是立召要求丧事从简。“因山为藏,不复起坟”大约是崖墓的起源。至此,平地起庙,大修陵墓之风骤减。因山为藏,开山凿石为坟之葬制大兴。全国各地崖墓的葬俗盛行,这种成本底,亦不耗费良田的丧葬习俗在我国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崖墓在我国的分布极为广泛。

    不过,古人始终是信仰轮回的。因此,在各种墓葬里面,各种随葬器物还是有的。特别是崖墓盛行的时期,正是我国推行厚葬的一段时期,虽然不占用良田,但是各种崖墓里的埋葬依然很丰富。我们知道,汉代墓葬里面,主要获得的,还是大量的陶器,这是我们考古两年来获得的经验。我对各个时期的墓葬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汉代和汉代以前的墓葬看陶,唐宋墓葬看三彩,明清墓葬看瓷。

    我们决定,先制备工具,包括:洛阳铲、探钎、短把锄头、铁敲、手电筒和装东西用的布包等物品。确定了工具之后,我们即刻分工行动,我负责到铁匠铺里请人帮忙加工洛阳铲和探钎(探钎是我们临时发明的工具,呈t字形,由一跟长两米,直径0.8厘米的钢筋做成,一端做成尖,一端上面做成横向的柄,其作用是插入地下,探测地底下岩层和阻碍物的情况。同时探钎还可以搅一些深埋在地底下的泥土出来供我们对泥土的成分做分析。洛阳铲是我们当地买不到的,只能画了个简单图形,让铁匠铺给我们加工。)

    三天后,我们带上准备好的工具、干粮和饮水出发了,准备一试身手。我们直接来到离家不远的一座山上,这座山面临涪江,根据其地貌可以推断,山上一定有古墓。我们先来到一个一直裸露在外面的崖墓前,放下工具,进幕看了看。这是一座很常见的汉代崖墓,左右各有两间耳室,靠门的位置同样有用于专门放陪葬用的陶马或者青铜马的马坷。接下来我们在这座崖墓的旁边寻找,因为崖墓一般都是群墓,这周围应该还有没被发现的崖墓。果然,不到10分钟,我们就找到了5座同等规模的崖墓。

    这里是丘陵区,山都不高,但山上一般来说没有人走动,所以我们可以放心大胆的挖掘,不必担心会被人发现。我们选了一座比较好挖的墓葬开始挖掘,只挖一个可以供人通行的小洞,不到半小时便将墓门打开,这是一座用一块石板堵住墓门的崖墓。我们挖的盗洞很小,仅供一人匍匐爬行,而墓门比盗洞要大许多,所以要进到墓里,只能将石板打穿。石板不厚,仅厚约十公分。我们取来錾子、铁锤,用了不到一小时,便在墓门上凿开一个洞来。洞很小,直径大约四十公分,仅供我们的身躯钻进去,我的体格比猪毛略大一些,因此进墓的通道就按我的体格来挖,只要我能够进得去,猪毛就能进去。但是,我们绝不多挖,毕竟,盗墓还是个辛苦的体力活,挖太大,又耗费时间,又累人,不划算。

    `进到里面,除了雕刻精美的墓也挖了几座空墓,但是多数的崖墓是有收获的。出土的都是些陶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