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一十六章 EJ200(第1/4页)  重生之奋斗在香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现代涡扇航空发动机设计,无论你是哪个流派,都要遵循一个基本设计原则,吴仲华的“吴氏通用理论”。

    吴仲华,1917年7月出生在上海,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后留校任教,1947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并先后任美国naca研究科学家、pib教授。后来他去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发动机公司工作,并于50年代初发表了《轴流、径流和混流式亚声速与超声速叶轮机械中三元流动的普遍理论》论文。

    在英国工作期间,吴仲华根据“三元”原理发明了斯贝发动机,因此被誉为“斯贝发动机之父”。

    吴仲华发明的斯贝发动机世界闻名,其特点是推力大、耗油低、可维护性好、使用寿命长。就连美国也引进了该型发动机的制造权,经改进后用在a-7攻击机上。

    随着斯贝发动机被美国引入,“吴氏通用理论”设计思想也被引入到美国,随后很快成为全球涡扇航空发动机设计的标准理论。

    美国又在“吴氏通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和六格西格玛(标准公差)的思想,于是便诞生了后世著名的f-110和f-119发动机。

    法国的航空发动机设计也采用了“吴氏通用理论”,但法国资金和技术有限,因此在涡扇发动机的设计上只保留了“吴氏通用理论”中的“三元”基本原理,其余的则尽可能的简化,以次来降低发动机在研制过程的技术难度。其代表作就是著名的m53涡扇发动机。

    m-53涡扇发动机,按照“吴氏通用理论”或者美英设计流派标准实在是太过于简化,发动机的推力也是肉的不得了,但法国人却在m-53上创造性的采用三支点的单转子结构,与美英的双转子结构相比,m-53虽然性能较差,但结构简单可靠,便于维修。于是法国得了个“简约式设计流派”的雅称。

    期初英国是看不起m-53发动机的,但幻影f1的出现改变了英国人对m-53的看法。

    在幻影f1出现以前,全世界的所有的喷气式飞机设计都是遵循传统的飞机的设计理念(就是主机翼在前,水平尾翼在后的这种设计)。这种设计有个特点,就是对航空发动机推力要求很高,因此美、英、苏三国为了追求飞机的高性能,是想尽了一切办法来提高发动机的推力,这就造成航空发动机的结构和技术也变得异常的复杂,研制成本如同坐了火箭一般地往上冲。

    英国首先支持不住败下阵来,别看他搞出了斯贝这种三代经典,但也就止步于此了,至于第四代实在是承受不起了,于是英国走上了与他国联合研制航空发动机的道路。

    m-53发动机的推力与斯贝相比实在是有够肉的,按照传统的飞机布局,只能勉强的让飞机飞起来,想要满足现代化激烈的空战要求是想都不要想。

    而幻影f1却打破了这个传统,它采用的全新的无尾三角翼设计,巧妙的解决了发动机动力不足问题。

    首先,无尾三角翼,它的翼面积比传统的飞机翼面积要大很多,因此飞机获得升力要比传统的飞机要大个30%左右,这就相对降低了对航空发动机的推力要求,对发动机的推力要求不高,是典型的小动力,大升力的类型。

    第二,无尾三角翼也符合现代战机高空高速的要求,所以m-53推力虽然小,但幻影f1无尾三角翼战机与传统布局结构的战机来说,是一点都不弱。比如,第二次中东战争中,幻影在米格和苏式战机面前是完全不落下风,特别是小半径机动,更是无出其右者。这说明无尾三角翼飞机的机动性是一点不比传统飞机差,某些方面甚至还高于传统结构的飞机。

    第三,由于三角翼的面积很大,所以无尾三角翼战机相比传统的飞机可以装更多的油,从而实现大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