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4章 抚西以拒东的努力也失败了(第2/2页)  袁崇焕之孤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熹宗召臣还部后,出镇山海关三年,略无风草之惊,皆调和之力也。”

    朱由检很满意,面带笑容道:“卿年虽逾八十,精力尚强,朕心甚悦。卿抚插酋于西,袁崇焕御敌于东,恢复成功,皆卿等之力也。”

    王象乾离开平台的时候,朱由检又特意叮嘱他:一定要和袁崇焕共同协调边防大计。

    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王象乾和袁崇焕关于辽东当前事态的看法与思路不谋而合,二人计议的结果:抚西以拒东。

    朱由检也很快拍板同意了这一补救之策:九月底,立即增加了对喀喇慎和察哈尔两部的抚赏。

    王象乾和袁崇焕立即开始了抚西的行动,而且表面上看也有了一点点初步的效果:“(蒙古)哈剌慎三十六家向受抚赏,后为插汉所迫,且岁饥,有叛志。崇焕召至于边,亲抚慰,皆听命”。

    但是,这些事后补救的努力似乎来得已经太晚了,这种赏赐不可能真正解除这些蒙古部落所面临的困境,因此也不可能留住的他们――长期以来在夹缝中求生存一脚踏两船的这些蒙古部落只能一面向明朝求赏、一面投靠建州。

    比如喀喇慎三十六家,其实在天启年间,该部落还是明朝的盟友,在宁远大战后,他们还主动追击努尔哈赤的败军。但是到了天启七年秋冬之际,林丹汗西迁,察哈尔一举击溃喀喇慎。在求助明朝而不得的情势下,喀喇慎只能改换门庭求于建州。从崇祯元年二月喀喇慎写信给皇太极请求帮助开始,直到九月双方联合击败盘踞在喀喇慎旧地的察哈尔部,喀喇慎终于和建州开始有了对抗林丹汗的共同利益。但同是九月,喀喇慎又坦然接受了明朝的封赏――既然有利可图,何妨两面讨好?面对“利益”的诱惑或者威逼,无论个体的人,还是集体的群落,谁愿意避而远之甚至作视而不见状?人性中恶的那一面,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条件下,是一定会占了上风并且支配人的行动的。

    崇祯元年十月,袁崇焕又上了“边情多变,蓟门堪忧”的一道奏折。也许是抚西之策收效甚微的缘故吧,朱由检并不十分重视――袁崇焕也只隐隐约约地感到:皇上的态度已经开始有所改变了。

    崇祯二年二月,皇太极曾经下令喀喇慎等蒙古部落“悉遵我朝制度”,并定旗分。虽然喀喇慎等部落对此阳奉阴违,仍旧在明朝与建州之间摇摆而自行其事,但对明朝脆弱的边防而言,这已经是雪上加霜了。

    事实无情地摆在那儿:“抚西以拒东”的补救努力也失败了。

    “林丹汗的西迁和当今皇上对漠南蒙古的革赏,已经让皇太极得了便宜;如今尽力补救的努力,看来也收效甚微。这一切,难道也是那‘势’的作用?”袁崇焕想起在高阳时孙承宗说的话,不禁皱起了眉头……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