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章 三年之约(第1/2页)  我欲扬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正在叫喊得起劲的举子们突然安静了下来,每个人都目瞪口呆地看着对面,密密麻麻堵成厚厚人墙封锁住街口的锦衣卫军卒悄然分开了一条通道。

    一个人穿过通道走了出来。

    此刻天已大亮,所有的举子都看见对面走来的那个人穿着明黄色锦缎制成的龙袍!

    他……他是皇上!许多人心里同时发出一声惊呼一声慨叹。

    自束发受教以来,他们便怀着以满腹经纶治国平天下的夙愿,也曾无数次地做过君臣风云际会,开创大明中兴伟业的梦,却没有想到在今日这等情形之下见到了大明王朝最高统治者,往昔圣人“忠君报国”的淳淳教诲顿时涌上心头,一时间都瞠目结舌说不出话来,脸上写满了惊诧甚至惶恐的神色。

    还在错愕之中,对面所有的锦衣卫军卒都跪了下来:“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原本跪在前面的高仪杨慎等人也连忙转过身叩头,高仪羞愧地说:“臣等有辱圣命,请皇上责罚。”

    看到这些官员方才受到的侮辱,尤其是面对着脸上泪迹未干的杨慎,朱厚熜心里真不是滋味:他们和此前的户部尚书马宪成一样,都是在替朕背黑锅替朕在挨骂啊!

    官绅一体纳粮侵害了整个文官集团和全天下文人士子的既得利益,他们或许会联合起来抵制新政的推行。虽然有“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说法,朱厚熜也没有勇气和全国官绅士子发生正面冲突——历朝历代出了多少暴君,焚书坑儒的事情也只有秦始皇那个空前绝后的大人物敢做得出来,写在史书中被骂了几千年,他统一了中国确立了封建制度这么大的功绩无人提起,说起来就是“焚书坑儒”。自己此举有背祖宗之成法,那也因情势已今非昔比,非如此不可治国安邦,保万民福祉!

    “振策兴国,治财是也。较之吏治,国朝财政状况更成鱼烂之势,每年赋税收入要应付朝廷各项开支,还要支应官员俸禄、军卒粮饷及生员廪赡,早已不堪重负。可谓官员缺禄米,军卒缺粮饷,各省府州县更缺应急备荒之粮储。再者,时下四边不靖,北有鞑靼,南有倭寇,屡犯我天朝国威,烧杀掳掠,为祸北边及沿海数省千万百姓。朕欲做中兴之主,开我大明万世之伟业,岂能容国朝再受南倭北虏之辱,百姓再受南倭北虏之害?但兵法有云‘金汤之固,无粟不守;韩白之勇,非粮不战’,无充足军饷粮秣,怎能轻启战端?朕不得已才变祖宗之成法,以一条鞭法厉行税制改革,并推行子粒田征税及官绅一体纳粮当差之法,为的便是增加朝廷岁入,充足军需,加强武备,日后方能兴师讨伐鞑靼征剿倭寇,以安我大明江山社稷与天下苍生。”

    “天之道,历来都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子粒田征税不过夺一干豪强富户之财广济天下人而已;至于官绅一体纳粮当差之法,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士子既为国朝之根基,更应与国同体才是。士子素来以社稷苍生为已任,如今朝廷依藩王宗室之例抽取五分税赋收为国用,正体现尔等报效家国之忠心大义。且朕也晓得士子求学之不易,大力节减宫中用度,增加国子监监生和各省府州县学的生员廪禄,众多寒门士子也得新政之益颇多,何曾有凌辱士林、礼乐崩坏之象?”

    这些冠冕堂皇的话能不能说服那些被侵犯了既得利益的士子,朱厚熜一点自信也没有,就向举子们表示自古天意民心俱有一体,新政到底是祸国殃民之乱政还是利国利民之仁政,你们说了不算,朕说了也不算,得天下百姓说了算。俗语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如朕与你们约定三年为期,请你们到那大江南北、两河上下看上一看,看看今日之百姓锅里的米粥可是稠了一些;菜里的油荤可是多了一点。你们皆是有良知之人,自然不会指鹿为马犯下欺天之罪,我们君臣就用事实说话。三年之后,若是愿意接受新政,可于嘉靖二十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