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八章 针锋相对(第2/3页)  我欲扬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省逃回京师的官员和豪强富户。江南叛乱的消息象一个炸雷一样震动了京师――

    据那些逃回来的官员奏报,江南局势已极其恶化,叛军经过前期因争夺权利而引起的内乱之后,已经稳定下来,先前最早倡乱举事的荆王朱厚纲不知所终(或许已死于内部争斗),实际执掌大权的南京守备魏国公徐弘君、操江总督诚意伯刘计成和南直隶锦衣卫指挥使信国公汤正中等勋贵按“立君以亲”的祖宗家法,推举目前朱明皇族之中亲疏伦序最为接近的宪宗第六子、建藩国于江西建昌府的益王嗣子,嘉靖的堂弟益庄王朱厚烨就任监国――因北京毕竟还有一位垂治天下已二十三年的正统皇帝,益庄王朱厚烨虽以太子之礼被迎进南京,却终归还是不敢堂而皇之地称帝改元。天地之事拗不过一个“理”字,当年的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打下南京之后才敢登基为皇,打着维护春秋大义、祖宗成法旗号叛乱的藩王勋贵自然不能在如此重大之事上违背道统理念!

    江南叛军以南京守备及被收买的湖广、浙江两省卫所军为主力,胁裹大批民众为壮丁,号称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自南京兴师北上。叛军兵分两路,主力自凤阳、徐州向河北进发,另有一路进攻河南。山东、河南两省卫所军奉诏进京勤王,剩余为数不多的守军都是老弱疲敝之师,根本无力抵抗,致使叛军一路打到了山东衮州,兵锋直逼河北的门户――大名府。黄河以南各省,除却西南三省和两广、福建以外,均为叛军占据。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因仓促兴师,军需后援不济,加之南方兵士不耐北地严寒,叛军攻到山东时已是强弩之末,不得不停了下来。其后两路大军合兵一处,又退回徐州休整,准备来年春暖之时再大举进攻。

    在加强军事进攻的同时,叛军还以监国朱厚烨的名义向朝廷上疏,抨击嘉靖失德乱政诸事,要求其逊位以谢天地祖宗、百官万民。

    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军,听到这样大逆不道的言论,自幼受圣贤教诲,满脑子“忠君报国”之念的文武百官无不愤慨之至,恨不能将那些乱臣贼子食肉寝皮而后快。朝野上下迅速统一了“攘外必先安内”的认识,先前一切关于议和,以及平抑粮价等一切问题的指责、猜疑都随之烟消云散,官员士子纷纷上疏弹劾倡乱谋逆的藩王勋贵,恳请朝廷兴师讨伐江南逆贼;英国公张茂、成国公朱至孝等王公勋爵和俞大猷、戚继光等军中将领纷纷请缨,要率军招讨逆贼。

    朱厚召集五军都督府、内阁及六部九司诸臣商议戡乱平叛诸事,声言欲效法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和武宗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之例,亲率大军御驾亲征,以天威临之,一举荡平谋逆叛军。诸位朝臣闻言大惊,皆以北边不靖,京师未安,王驾不可轻出九重为由,俯阙痛哭,百般劝阻,朱厚遂收回成命,同意委派亲信大将代帝出征,诸臣咸安。

    鉴于平叛先机已失,此战又关乎大明国运兴衰、社稷存亡,经朝廷重臣集议,确定了稳扎稳打、文武并举的战略方针:一方面,诏告天下,严词斥责江南藩王宗亲及勋贵大臣辜负浩荡天恩,当此社稷危倾之际,不思报效家国,反称兵构乱,图危宗社,获罪天地祖宗,义不容赦。并传檄四方,号令各省府州县牧民之官恪守臣职,督率治下军卒乡勇保境安民;各地官军百姓谨守律法,不得附逆助乱。另一方面,按照营团军成功经验,将各省卫所军打乱编制,并于难民之中招募精壮,统一组建禁军,加紧操练,待诸事准备周全之后,择吉日祭告宗庙后拜将出征。

    为儆效尤,朝臣一致建议依照国朝律法,将此前已自裁谢罪的薛林义、陈以勤二位逆臣贼子首级传示九边,参与薛、陈谋逆叛乱的所有勋贵官吏及其家中成年男丁一律枭首示众,这些逆党和仇鸾家中女眷发边军女营充为营妓,未成年男丁及家中仆役发买为奴。以内阁学士严嵩领衔上奏的奏疏呈送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