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八章 严刑峻法(第2/3页)  我欲扬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也是带兵之人,知道军令如山的道理,有些话本也不是罪将可以随意置喙的,但曹将军、曾将军他们不好说出口,罪将只好多嘴了。”

    林健毕竟不是本军下属,杨博和戚继光对他也就不能象对曹闻道、曾望等人那样随便,便客气地说:“林将军请起,有话但说无妨。”

    “谢杨大人,戚军门!”林健却不起身,说:“军中发生这等事固然可叹可恨,不过,饮食男女,人之所欲,非圣贤之人断无绝灭欲念之修为。贵军前年奉敕抽调各卫所精锐之师组建,将士们奉调进京,家眷却未曾搬到京城,这些兵士也有可怜可悯之处……”

    林健的话说到了要害之处。明朝军制为卫所军户制,军事要隘设卫,关津渡口设所,皆建有固定的营房。规模较大的卫都修筑有城墙,俨然一座城市一般,里面没有百姓,住的都是军户,无论官兵皆可娶妻生子,只要不打仗,平日里防守操练之余,军户们都在卫城中过着有妻有子的日子。加之明军实行军屯,边地七分屯田三分守备,内地八分屯田二分守备,不承担守备任务的军户除了比普通百姓多了一身戎装一柄军械之外,用“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来形容他们的家居生活也不过分。

    但是,营团军乃是朱厚钦命组建的新式军队,圣谕明明白白写着组建营团军就是“要准备打仗”。因此,从组建之日起,全军就一直进行严格的军事操练,没有从事屯田垦殖。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人敢向皇上建议将全军将士的眷属迁至京师。朱厚倒是问过几次俞大猷和戚继光等人的眷属可曾搬来京城同住,却没有想到普通士兵也有同样的需要。

    不过,这也不能说是皇上寡恩无情,通常奉调守边或从征打仗的客军也照例不能携带眷属,当日户部有司便是因此而按客军之例,只给营团军拨付半额粮秣,被时任监军的高拱闹到了户部尚书马宪成那里。因他是天子近臣、首辅门生,马宪成悄悄给他开了方便之门,足额拨付了军需粮饷,也没有呈奏御前。

    俞大猷当日曾想到过这个问题,曾与高拱、戚继光商议要上奏朝廷。可是两人都不同意,理由也十分充分:朝廷财政吃紧,哪有这许多银钱用以迁移将士眷属?再者,古之名将,无不奉行“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原则,皇上有旨要迁徙军眷进京,那自然是浩荡天恩;既无旨意,便说明皇上并不愿意如此,怎能以此等小事扰烦圣心,亵渎圣听!

    不过,无论是昔日的高拱、俞大猷和戚继光,还是如今的杨博和戚继光,都不敢认为是皇上虑事不周,更不可能想到皇上其实来自另一个时空,并不知道还有此事。因此,对于林健的话,杨博和戚继光对视一眼,又都苦笑一声,谁也不好接腔。

    林健见他们都不说话,又说:“罪将以身家性命担保,那名女子确是徐州城中的乐户贱籍,并非良家女子。这一十二位兵士都是于家国社稷有功之人,杨大人、戚军门既能宽恕罪将这等无君无父弃国弃家之人,还请酌情豁免他们的死罪,如待罪将一般,许其留此有用之身,为朝廷再立新功!”

    “林将军不必再说什么了……”戚继光长叹一声:“其实我又何尝想如此啊!正如杨大人方才说的那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营团军既是奉敕讨逆的堂堂王师,又曾蒙圣上御赐‘人民子弟兵’,我不能为了怜惜这几个害群之马,就不顾全军将士鲜血铸就的赫赫威名!”

    林健愣了一下,突然喊道:“不愧是铁打的营团军!罪将恳请杨大人、戚军门恩准罪将加入贵军,为朝廷为百姓效死尽忠!”

    杨博伸手将林健搀扶起来,说:“林将军快快请起。朝廷如今正值用人之际,你之所请,本官和戚将军会联名上奏中军并转呈朝廷。”

    戚继光对一旁铁青着脸不说话的曹闻道说:“中军张老公帅和吕公公他们很快便要移防入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