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二章 藏富于民(第1/1页)  我欲扬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马宪成抬出了国家法律和洪武旧制,朱厚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反驳。见皇上语塞,严嵩立刻愤君之慨,出言反驳道:“马阁老此言差矣。斯时太祖高皇帝得国之初,四海不靖,寇心不死,为统摄六合,大扫天下九州之妖氛,故对贪名、贪利、贪位、贪色之徒课以重刑,严惩不待。盖因当时国中局势,遭受频年战乱之后,人心尚在焦躁狂乱之中而不能自拔,为救溺人心,拨乱反正,故治国用以重典。据此制定的《大明律》,未免失之过苛。譬如说,《大明律》中载有明文,民间百姓不许着苎罗绸缎,不许饰以金器,胆敢犯律者,或卸去双脚或流三千里外充军,南都百姓获罪者不知凡几。如今,满城百姓子弟,尤其商贾贩夫之流,哪个不是穿绸披缎?哪家女眷不是金翠满头,若都用《大明律》来定罪,只怕京城便有一时皆空之虞了。”

    马宪成岂能不明白严嵩的险恶用心,但他在朝政之争上从不让步,当即将严嵩考中进士之后还带薪在翰林院钻研典籍史册,个个大概都是硕士、博士、博士后、博士后后的水平,对于《太祖实录》早就烂熟于心,要到用时自然信手拈来。看来,自己这个皇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啊!

    想到这里,他便说:“严阁老所言甚是。太祖‘民得其利则利源通,而有益于官。官专其利则利源塞,则必损于民。’的圣训,一言以蔽之,藏富于民也!此四字当为我大明万古之移之成法!国朝以孝治天下,既然太祖高皇帝有此圣训在,朕这后世子孙也不能不恪守遵行之。”

    推行嘉靖新政,皇上不知道把多少太祖圣训、祖宗成法抛到了故纸堆里,但谁也不敢说他出而反尔,更不敢说他将太祖圣训简化为“藏富于民”有断章取义之嫌,严嵩、徐阶几乎同时躬身说道:“圣明天纵无过皇上!”

    坦然地受了严嵩和徐阶两人的奉承,朱厚又将视线投向了暗自生闷气的马宪成,温言说道:“朕也知道,马阁老殚精竭虑,为国理财,为朕分忧,用心是好的。但却不能只想着国家,不想着百姓。国家财政吃紧自是实情,百姓清苦度命更是实情,两难若能两顾,才是我大明中兴之象啊!川陕茶禁之事就按方才所议,马阁老责成户部尽快拿出具体可行的方略来,呈给朕看。”

    马宪成闷闷不乐地应了一声:“臣谨领圣谕。”

    朱厚也没指望他能立刻便接受“藏富于民”的观点,顺坡下驴之后,似乎觉得意犹未尽,便又环视四大阁员,说:“一部华夏之史,三代以下,夏商两朝便是只有君王没有百姓的天下。《诗经》有云‘时日曷丧?吾与汝俱亡!’可见暴君虐民,民不聊生,百姓便有了与夏桀商纣同归于尽之心。君失其民,民必亡其君,遂有商革夏命、商亡周替之事。天生孔子,教仁者爱人;继生孟子,道出了‘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万古不变之治国至理。秦始皇一代雄枭之主,一统六合,兵势何其之盛,却因不思与民休养生息,对百姓横征暴敛,尽发民夫修长城、修阿房宫,简直视天下苍生如草芥,结果呢?先有博浪一锥,继而百姓揭竿而起,群雄逐鹿,号称要二世、三世,乃至千万世不易的强秦顷刻而亡,楚人一矩,可怜焦土!不是史家有云‘楚碎三户,亡秦必楚’吗?朕就藩便在楚地,与那西楚霸王项羽还有乡谊呢……”

    正说得兴高采烈,他突然瞥到四位内阁学士都是一脸尴尬地站在那里,不禁皱起了眉头:“诸位爱卿莫非认为朕说的不对吗?”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