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七章 大难临头(第1/3页)  我欲扬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江防军临阵倒戈,留都门户重镇镇江失守,即宣告新明朝廷苦心打造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这一消息传到南京,新明朝廷上上下下陷入了空前的恐慌和混乱之中。一直刚愎自用,坚称朝廷兵马断然无法突破长江天堑的魏国公徐弘君、诚意伯刘计成等勋臣贵戚再也无法强装镇定,粉饰太平,赶紧把各自亲信家兵从南直隶锦衣卫中抽了回来,日夜守护各自府邸;徐弘君又从城防守备军中抽调效忠于自己的五千精锐部众调到城中战略要地鸡鸣山驻防,以防南都某位统兵大将心生异志,将自己当作进献朝廷的投名状。经过了一系列的部署,感到自己的安全有了保障之后,他们才发出传单,召集六部九卿和三品以上文武官员齐集清议堂举行会议,商量应变之策。

    接到传单的大臣们大多数都陆续来了,可还有不少人缺席,查问之后才知道,那些官员家中早已空无一人,也不晓得是逃走了还是偷偷藏了起来。徐弘君、刘计成等人气得浑身发抖,纷纷埋怨负责监控百官的南直隶锦衣卫都督、信国公汤正中失职。汤正中没好气地反诘道如今可还有南直隶锦衣卫之说吗?众位勋臣才意识到,由各家家兵重建的南直隶锦衣卫如今已不复存在,只得苦笑着安慰自己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那些个没胆的家伙要去就让他去吧,象这样怯懦无能的鼠辈纵然留在南都也无半点用场……

    没来的人都不中用,来的那些人也不见得能好到哪里去,一个个都哭丧着脸,如丧考妣一般。听了刘计成、徐弘君分别就北兵最新动向和南京布防情况之后,好一阵子都没有人开口,清议堂里一片肃静,只有阵阵秋风穿堂刮过,给每个人的身上和心头平添了几许寒意。

    所谓商议应变之策,可是每个人都知道,摆在大家面前的,无非也就是三种选择:抗战、投降,或是逃走。然而无论哪一种选择,前景似乎都不妙:抗战就不用说了,手中兵力可堪一战的话,也不至于落到如今这步田地,更不必今日来议这个事了;逃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们这些被朝廷视为谋逆的乱臣贼子又能逃到哪里去呢?那么,眼下似乎只有投降这一条路好走了,北京的那位戾君如今也改了心性,恩旨接连不断地明发邸报、晓谕天下,连上了钦定逆案名单的兵科给事中何心隐和辽逆余孽初幼嘉都可以既往不咎,或许真能给他们留一条生路。可是,投降之后便成了人家砧板上的鱼肉,生杀予夺也就是北京的那位戾君一句话的事情,日后他若是不认帐,定要以国朝律法治众人谋逆之罪,却到哪里喊冤去?

    尽管兵败徐州,靖难功败垂成之后,每个人都知道,靠着那帮临时拼凑起来的军队守住长江防线,无异是痴人说梦,但谋逆是灭门的罪,所有的人又都在心中期盼着奇迹的发生,恨不得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不去听那接连不断地传来某地守军弃城而逃、某城守将率军请降等等令人懊恼沮丧的消息,以为这样就能天下太平,不必去考虑失败之后的事情了。可是,局势的急转直下,将他们一下子推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并强迫他们做出抉择;而且,这样的打击来得太快、太突然,他们还来不及进行深入的思考。但是,凭着数十年的宦海浮沉练就的本事,每个人又分明地意识到,当此危局,任何一步错误的决定,不仅会给他们亲手组建起来的新明朝廷带来毁灭性的后果,更会给自己乃至全家老小、亲戚朋友等等所有和自己有关系的人带来灭句话嘛!

    前一阵子,刊载有益王求救血书的朝廷邸报、《民报》突然出现在江南各地,尤其是南京各处官府衙门、大街小巷,以及茶楼酒肆之后,正在常州前线督战的魏国公徐弘君暴跳如雷,连夜带着五千亲兵赶回到了南京,闯宫骂殿,声言要与那些忘恩负义的伪君子真小人同归于尽,闹出了一场很大的风波。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变得又凶又蛮,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正和别人说着话,突然就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