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四章 天下初定(第1/3页)  我欲扬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正如严嵩所料,皇上要将参与谋逆的藩王宗室全部依律论罪,明正典刑的圣意,如同在金銮殿起了一声炸雷,满朝文武惊惧不已,俯阙痛哭,恳请皇上看在太祖高皇帝、成祖文皇帝及列祖列宗的面子上,对那些天潢贵胄法外施恩,以全天家亲亲之谊,并慰天下士心人望。

    更有甚者,几位品秩较低,只能恭立在殿门之外的低级官员不顾礼仪,也不惧怕守卫殿门的大汉将军的阻挠,冲出班队,一边嚎叫着太祖高皇帝的庙号,一边将头在金銮殿外的石阶上磕得“咚咚”作响。

    为了达到最终的目的,戏还得继续演下去,御座上的朱厚厉声发出了怒吼:“《大明律》载有明文,谋逆乃是十大不赦之罪之首,你们要朕对那些参与谋逆的藩王宗室法外施恩,又将太祖御制的《大明律》置之于何地?!”

    就在君臣僵持不下,朱厚作势要调镇抚司缇骑校尉拿人之时,严嵩出班,跪倒在地,将朝笏挡在面前,大声说:“臣,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严嵩启奏万岁,益逆及其他藩王宗室无论有无谋逆、欺君之情事,实不可一日见容于尧舜之世。惟是如今江南初定,民心思安,臣伏乞陛下俯允群臣所请,赦其死罪。”

    终于有内阁辅弼重臣出面抗谏了!朝臣们的心中同声称赞:看不出来,一向奸佞柔媚的严分宜竟也有这等风骨。于是都屏住了呼吸,喧闹的朝堂一下子又变得十分寂静。

    寂静声中,严嵩开始陈诉改易《宗人法》的主张。他的声音端正平和,仿佛是在议论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却又象是一阵惊雷,将朝臣们都砸懵了:且不说祸延全天下的皇室宗亲是否妥当,单是将参与谋逆的藩王宗室远适海外,就是一件匪夷所思之事――根据《大明律》,囚犯发配共分安置、迁徙、口外为民和充军四种;而最重的充军又分为四等,最轻一等是沿海卫;上一等是远边卫;再上一等是烟瘴边;最高一等是极边。但所谓极边,也都还在建有边哨卫所的大明疆域之内,这“远适海外”到底算是怎么一回事啊?

    大多数人还在诧异间,个别人几乎按耐不住要出班驳斥抗谏了,就见其他三大阁员跟着一起跪了下来,奏请皇上“伏允严阁老所请”,还说只要准了严嵩所奏,则“家国幸甚,臣等幸甚”。

    所有的人都傻眼了:向来波诡云诿的内阁、向来明争暗斗的内阁辅弼重臣何时变得如此和衷共济了?

    这个时候,吏部右侍郎欧阳必进、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高耀、通政使司右通政赵文华、大理寺丞严世蕃等人带头跪了下来:“臣等恭请吾皇伏允严阁老所请!”

    四大阁员,包括严党诸位要员一起上奏,造成了很大的声势,满朝文武都为之耸然动容,但心里却又都是一凛:内阁辅臣,尤其是严党如此大张旗鼓、不加掩饰地集体上奏,实在与常理不符,更有围攻胁迫圣驾之嫌,莫非他们竟不怕被人扣上一,那些青年官员都无一例外地受到了宗师座主的呵斥,他们固然心意难平,但也不好公然忤逆圣心师意,闹腾了一阵子也就平息了下来。

    所谓“圣天子明见万里”,朱厚在苦心孤诣地谋划变革《宗人法》,将那些名为社稷藩篱,实为国之巨蠹的藩王宗室变废为宝的同时,也不忘安抚远在南京的张茂、陈世昌和吕芳三人,特下手札曰:“行百里而半九十,张、陈、吕是也!事已至此,请罪何用,不若好生替朕抚定江南,也好将功折罪。”

    这段时间,张茂、陈世昌和吕芳三人率平叛军主力驻守南京,加紧办理接收诸事,并四处搜捕漏网逆臣。南都各有司衙门职官属吏及守备诸军兵将皆安分守己,接收诸事顺利,未起一点纷乱;更抓获了前南京守备副使、被伪明朝廷特加五军都督府左副都督衔的靖难军主帅高得功和前江防提督、特加五军都督府右副都督衔的副帅黄定国两人。魏国公徐宏君、信国公汤正中和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