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章 兴办大学(第1/3页)  我欲扬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嘉靖二十六年三月,会试大比如期举行。

    由于嘉靖二十三年会试科场发生亘古未有的举子罢考之事,停了一科,国家公务员正常补充的序列就出现了断档。朝廷有鉴于此,确定嘉靖二十六年会试大比取士三百名,比之以往每科取士一百多人,超出了一倍有余。但正因上科停考,来自全国各地的应试举子竟有五千多人,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与以往大比之年一样,嘉靖二十五年各省乡试桂榜放出之后不久,就有一些中式举子便与三五同好相约动身进京,或投亲靠友,或租住客店民宅,或借宿寺庙道观。有人是要提前赶到京师,找同乡,投拜帖,希望能提前打通某位当朝显贵的关节,得到他或明或暗的帮助;有人则是为了能尽快摆脱本乡本里各式各样人等对自己高中举人的道贺和令人难以应付的诸多应酬,静下心来埋头揣摩经义典籍,准备在接下来的会试大比中连登皇榜。到了嘉靖二十六年一、二月份,京城各处挤满了操着各地口音的方巾儒服生员,或奔走于权门,或求教于先达,或自发地组织起各种的小***,以文会友,相互切磋学问和闱墨房稿的技巧,一时之间,京城文风大盛,不单有理学心学文章流传于学舍市井,还有不少唱酬诗文中的佳作被众口传诵。

    回到明朝快五年了,这是朱厚第一次开科取士,自然非常重视。嘉靖二十六年春假一过,他便颁下谕旨,着礼部、顺天府、太医院等有司衙门拿出切实保障应试举子生活的具体方略,定要圆圆满满将今科大比办好;还特下恩旨,若是举子在备考会文之外尚有余暇,愿意在京城各处国民小学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则可由朝廷免费提供食宿并给予一定的仓廪银补贴,引得一些寒门士子趋之若骛,原本苦于招不到合适教师的国民小学一时人满为患。此举虽是短期行为,却也略解了燃眉之急。

    尽管朱厚也是一个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但他知道,延续了上千年的封建科举取士制度,虽然有着葬送人才、禁锢思想等等这样那样的弊端,但历史证明,在那样的年代里,这是一个最为科学的制度――在科举考场上,由于存在着种种禁而不止的舞弊现象,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的公正,但有着相对的公平,无论你是世家子弟,还是寒门书生,要想奔出美好前程,那么就必须走上科场,老老实实地答完考卷,然后封上自己的姓名,静静地等待着命运的裁决。那么,在这样的国家抡才大典之上,批阅试卷、确定等次的十八房考官,尤其是握有举子能否中式的最后决定之权的正副主考,就显得至关重要。

    两位主考官向来由皇上钦点朝廷肱股大臣担任,为了显示朝廷对于此次科举大比的重视,朱厚原本准备钦点内阁首辅、礼部尚书严嵩为主考,但严嵩因为儿子严世蕃要应试制科,理应回避,主考就点了内阁学士、吏部左侍郎兼掌翰林院事徐阶。副主考是国朝当世理学大儒、国子监祭酒田仰。如今国子监已升为从三品衙门,田仰又因主持办《民报》,于宣传国策、平定叛乱有功,被皇上叙功恩赏特加礼部尚书衔,成为正二品的大员。一个从一品的内阁辅臣为主考,一个正二品的大九卿为副考,这样的规格即便是在一向重视科举取士的明朝,也已实属罕见。

    此外,十八房考官也都选的是国朝年轻一辈中的理学名臣,象才名冠绝一时的翰林院侍讲学士、嘉靖二十年状元和探花赵鼎、齐汉生就位列其中,也包括当初与赵、齐二人一同上疏,抗谏皇上将参与谋逆的藩王宗室远适海外的国子监正六品司业赵贞吉,他是徐阶于嘉靖十四年取中的门生。朱厚虽不喜欢他们三人的迂阔不思变通,但也深知其才,点他为考官也算是用得其所。

    有这些朝野上下清望所归的饱学之士为考官,大部分应试举子欢呼雀跃,当然也有一少部分举子不满意:皇上点的这些考官都是些迂腐书生,想必定是黑房(指铁面无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