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九章 尘埃落定(第1/3页)  我欲扬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嘉靖二十六年大比注定要载入大明史册,先是皇上史无前例地增开了时务科;接着又搬出了李唐制科取士的旧制,开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而明经科取中的一个小小的新科进士杨继盛,上呈了一副《流民图》,立刻掀开了足以震惊朝野的山东莱州大案;最后,则是一个小小的制科进士、正七品的卸任知县海瑞上呈了一份《请抑内官重阁责疏》,把天都捅了个窟窿,令朝野众人为之眼花缭乱,更为之瞠目结舌。

    经过一连串的激烈的幕后交易、斗争和妥协,这场由嘉靖二十六年大比引发的朝政风波终于尘埃落定了。

    不用说,文官集团在此次风波中收益最大:全面打击了一向与之抗衡的宦官集团,更获得了以前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权实权。

    文官集团不是铁板一块,分到的彩头也就有大有小,但仔细掂量,竟是难分高下,满朝文武不得不佩服皇上驾驭群臣的帝王心术。

    表面上看,最吃亏的是夏言一党,山东一省从巡抚、布政使到州官县令,杀的都是他们的人,还搭上了一名监察御史。但是,这些与党魁夏言强势复出,出任前所未有的,能与内阁首辅并列朝班的内阁资政相比,又算得了什么?而且,夏言刚被起复就奉旨巡视江南,严嵩趁朝廷平定江南叛乱,急需大批官吏补任之际,安插在江南各省府州县的官员都如丧考妣,平日仰仗自己是当朝首辅的人而目空一切的嚣张气焰顿时都收敛了,规规矩矩地理事办差,不敢再动任何歪脑筋。

    与他们一贯在朝局政争中骑墙的态度一样,徐阶一党在这场由山东莱州惨祸引发的朝政风波中既没有得到明显的好处,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损失,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夏、严两党鹤蚌相争,徐阶一党才是最后坐收渔翁之利之人――新科三鼎甲张瀚、殷士儋、王崇古三人与数位新近馆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的新科进士进了办公厅任秘书,侍奉御前,官职不高,能量却着实不小,日后封疆入阁,前程自然不可限量。作为他们座师的徐阶,有这些身为天子近臣的门生抬轿子,还怕日后不能晋位首辅、执掌权枢?尤其是徐阶年齿比严嵩小二十三岁,比夏言小二十一岁,有这样的年龄优势,熬也能将这两人熬死!

    得益最大的是严嵩一党。其中严世蕃已跻身朝政中枢,又从遍布两京一十三省、几乎占据所有重要职务的夏党手中抢到了一省的巡抚、布政使之位。战果不可谓不辉煌,但严嵩与徐阶原本已密谋要借山东莱州惨祸打击夏言一党,即便不能说服皇上令退而不休的夏言致仕还乡,也要一举扳倒朝堂上夏言的代理人内阁次辅李春芳,却不曾想被一个小小的制科进士海瑞上呈了一份足以震惊朝野的《请抑内官重阁责疏》打乱了阵脚;更被朱厚看破了他们的用意,借海瑞这份奏疏扭转了朝臣关注的方向,顺势从制度上根除了宦官干政之弊,表面上是维护朝廷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之大局,其实是趁机建立起了自己的朝政班底御前办公厅,为日后架空内阁,全面掌控朝政之权埋下了伏笔。

    尤其是,在遴选官员补任山东巡抚、布政使之事上,更让严嵩再次深刻地领教到了圣上天心之深不可测。

    山东布政使出缺之后,朱厚对于内阁和吏部拟定的由吏部文选司正五品郎中高万才升任并无意见。

    周天佑虽说是严嵩的门生,但为人似乎还算清明持正,身在主管天下文官升迁任职的文选司任郎中,相对于在中组部干部司任司长,家里穷得连个四人抬的轿子都坐不起,坐的还是二人抬的小轿,对于师相严嵩也并不是一意逢迎,还屡屡违逆严嵩的指令,弄得严嵩很不高兴,赶紧把他打发到外省任职。

    说起来,高万才由正五品郎中升任从三品布政使是受恩师严嵩提携,大大地跨上了一步,可按官场“热锅冷灶”的说法,他可就是从天字第一号的热锅跳进了冷灶里――一省之藩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