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四章 夏夜访友(第1/3页)  我欲扬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从古到今,湖广武昌就是全国闻名的“火炉”之一。由于地势低洼,加之遍地的湖塘,一到六月暑天,武昌城就热的蒸笼一般。白日里来风来浪,虽然毒日头晒着,但躲在阴凉地里,倒也还能透口气儿。奇就奇在一到晚上,风都不知道死到哪里去了,一丝儿也不肯吹出来。整个儿一座城就不单单只是蒸笼,简直就成了刚刚时兴起来的冬令小吃――烤红薯的红炉铁桶。豪绅大户人家有凉台水榭,倒还能勉强熬过酷暑;穷门小户人家就那么大点蜗居之所,又堆积着许多杂物,本就拥挤不堪,三伏天窝在家里,摸什么物件儿都是滚烫得烧手。这样的天气,呆在家里还不把人给闷死!于是,等天黑定之后,家家户户就把竹制凉床搬出来,拿水泼过,就睡在大街上――不管怎么说,躺在街上乘凉,到底要比在屋子里舒服得多。多年下来相沿成俗,全城的市井小民乘凉露宿就成了武昌城夏日的一道奇特风景。男的打着赤膊,只穿一条大裤衩子;女的也只穿一件小褂,把一对浑圆玉臂露在外面,床挨床人挨人大街小巷睡得满满登登。摇着大蒲扇扯闲篇说笑话的;围拢在月亮地里下大棋的;拍蚊子把大肚皮拍得脆嘣脆嘣直响的;闻着邻床的臭汗听着震天响的呼噜声睁着眼睛数星星的;还有那些年轻少妇当众撩起衣襟露出奶子给孩子喂奶的……林林总总,都是武昌城里司空见惯的画面。身在其中,你若是讲求“非礼勿视”,除非把眼睛闭着,只当自己是个瞎子。

    夏日天长,酉时许太阳才落山,街上仍是热浪滚滚,人们大多躲在各处阴凉之地纳凉避暑,除了巡逻的军士和做小买卖的生意人,只有时不时地走过几个行人。

    “西瓜嘞,不沙不甜不要钱!”

    “清凉解暑的酸梅汤――嘞!”

    小贩的叫卖声悠悠忽忽,对于燥热得要冒烟的行人来说,这是一帖最具诱惑力的清凉剂。

    果然,一个儒生服冠的年轻人闻声停住了脚步,站在树阴底下喊了一声:“卖酸梅汤的,过来!”

    “好嘞!”小贩应声挑着担子赶了过来,随手递上了木瓢:“相公请用。”

    那位儒生知道人人都在用这个木瓢从桶里舀酸梅汤喝,脸上不禁露出了一丝厌恶之色,但天气实在太热,赶了半天的路,早就口渴难耐,他也就顾不得太多讲究,从小贩手中接过木瓢,伸到酸梅汤桶里满满舀了一瓢,咕咚咕咚一口气喝干,抹了抹唇边刚刚冒出的胡须上的水渍,掏了一把铜钱扔给了小贩。

    显然那位儒生给的钱远远地多过了卖价,卖酸梅汤的小贩笑得嘴都合不拢了,忙不迭声地说:“谢爷的赏,谢爷的赏!”

    “这位老哥,我问你,到按台衙门怎么走?”

    “穿过这条街,再转一个巷口就到了。”

    “谢了!”

    那位儒生按着小贩的指点,过不多时就来到了按台衙门。衙门已经下值,大门紧锁着,他敲了半天,门里才有个苍老的声音应道:“谁啊?”

    “鄙姓张,贱名居正,特来拜访按台大人,烦请代为通禀一声。”

    原来,那个儒生就是张居正。身为南直隶苏州府昆山知县的他为何会出现在湖广首府武昌,还赶到湖广巡按御史衙门来见海瑞,还得从四月中旬海瑞向朝廷呈上的那份弹劾荣王阿宝贪婪无度、盗挖古墓的奏疏说起。

    看了海瑞的奏疏之后,朱厚思前想后,朝中竟然没有一个能秉公调查此事的人――严党要置海瑞于死地自不待言;夏党出于反严的目的,却会拼命维护海瑞,这么一来,等于又把海瑞置于了朝局政争的风口浪尖之上,使海瑞成为了一个党争之人,日后再要靠他震慑奸佞惩贪肃奸,他就难免会有瞻前顾后力不从心之虞,更会被别人攻讦为党同伐异挟私报怨。加之朱厚出于对海瑞的信任,已大致觉得阿宝盗墓之事绝非空穴来风,派人核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