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章 调粮购粮(第2/3页)  我欲扬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这两地再运至前线,减轻军需供应总署和各地军需转运署的运送负担。

    各军自行携带军粮是军中惯例,但那毕竟只是杯水车薪,只能勉强可以应付数日之需,根本无法应付长时间的军事行动;演习又不是真的打仗,无法就食于敌,还得从后方调运。从马市收购也不可取,虽说照例在眼下这样的春荒时节,各处马市都要囤积大量粮食用于与蒙古各部民众互市,应付十几万军队一月之需不成问题,但是,粮食被商人贩运至各处马市,运费加上税金,价钱可比实际粮价高多了,皇上既然说是“收购”而非“征调”,想必是要按照钦定大明《三大军规八项铁律》说的那样,平买平卖、照价付款,如此一来,实际花销就比原先测算的超支许多,令马宪成头疼不已,差点在皇上面前说出了“豆腐盘成肉价钱”这样抱怨的话,不得不提出仍由军需供应总署自通州等地的军粮库调运的建议。

    军需供应总署由户兵两部共管,但署长却是由户部左侍郎兼任,说起来主要的责任还在户部。身为户部尚书的马宪成如此自告奋勇,可不单单是勇挑重担,担当国事,而是为了替朝廷省点钱――照例征发各地民夫运送军粮,朝廷只需随便给点赏银和粮食,不必按路程和运量付给脚力钱,算是百姓为国家做出了一点贡献。

    马宪成的这点小九九当然瞒不过朱厚,当即就用他方才提出的征调民夫贻误农时的理由来反驳他,令马宪成哑口无言,不得不另外提出一条建议:朝廷为了恤商,确实不该强行征调商人囤积在各处马市的粮食,却也不必照价收购,可以暂时借贷,日后如数奉还即可。

    他的理由倒也说得过去――朝廷借的是粮食,如今国朝大兴农务,通州军粮库及各地仓廪之中有的是粮食,拿来还给他们也就是了。而且,商人囤积的粮食,一大半是在当地屯田开中所获,即便是从外地贩运而来的那一部分,也是利用冬季农闲之时雇佣民夫起运,脚力钱便宜,但他们的卖价却是随行就市,甚至有意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惟恐没有把买主最后的一厘银子也榨干。朝廷若照眼下的时价从他们的手中收购粮食,就被那些惟利是图的商人给坑了!

    朱厚一哂:商人未必就不是我大明的子民,他们赚到的银子未必就能运到外国去?这几年里民市兴盛,那些商人都发了财,不论是买房子还是置地,哪怕是吃喝玩乐养女人,都算是拉动了内需,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他们贩运粮食用于互市,一来解决了目前国家农业发展,尤其是北方粮食增产之后的粮食销售问题,避免了“谷贱伤农,丰做饥谨”现象的发生;二来利用农闲之时雇佣百姓运输粮食,让百姓也赚到了银子。朝廷、商人、农民三方都受益匪浅,可谓利国利民。你这么搞,无异于国家当了强盗,打劫了那些商人,日后谁还敢把粮食贩运到边地?此外,正所谓“饥寒起盗心”,没有商人贩运粮食到边地货于蒙古各部,蒙古各部民众便没了粮食吃,势必还会南下剽掠,不但百姓难以安宁,影响国家经济建设,朝廷还得花去巨额军费御敌卫国,那就不是区区十几万两银子所能摆平的事情了,你这才叫“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尽管马宪成觉得皇上未免有点危言耸听,但皇上的分析丝丝入扣,让他一时也无法回驳,嗫嚅着说圣天子明见万里,愚臣自愧弗如。只是……只是……”

    只是了半天也没有敢说出来,朱厚笑了起来:只是什么?只是你马阁老眼下的难关就过不去,是不是?你放心,朕既然这么说,自然有朕的打算。从商人手中照价收购粮食,可以不必你户部掏银子,就拿各处仓场积压的那些贡品折价充抵好了。朕那日曾跟你提说过此事,你赶紧着令户部有司把库存实物逐一估价,看看哪些可以用来抵给商人换购军粮,列出个单子。对了,既然是积压的陈货,折价不妨优惠一点,就当是朝廷让利给那些商人,他们无利不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