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章 指点迷津(一)(第2/3页)  我欲扬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这个发财的良机,就都拿出从南洋那边海市赚回来的银子买田改种桑苗、雇佣百姓养蚕缫丝,还开了许多丝绸作坊,不但自家大大地发了财,更有助于朝廷‘改稻为桑’的国策推行,朝廷、商人、百姓三方受益,还带动了江南丝织棉纺业和许多相关行业蓬勃发展,各处城镇市集也日益繁盛。你们晋商怎么就不学着点呢?赚的银子不是买房子置地,就是窖藏起来留给儿孙,于国计民生是百无一用。若是你们也能象徽商一样大办实业,推动国家经济大力发展,或许朕就不必行此下策了。”

    贺兰石嗫嚅着说:“皇上,鄙乡山西一向地瘠民贫,无法改种桑田……”

    “地分南北,气候不同,物产各异,朕这么说可不是让你们一股脑地都去种桑养蚕,不过是举个例子启发你而已。要说你山西地瘠民贫,实因你们身在宝山而不识啊!”朱厚说:“其实,上苍对各地百姓都是公平的,就拿你们山西来说,多山干旱,不适宜种粮,可你们地下有矿藏,煤炭储量丰富,如今朝廷推行工业革命,蒸汽机大用于各行各业,各地对煤炭的需求剧增,价钱也是日益上涨,你们为何还是无动于衷,眼看着这发财的大好良机白白错失?朕闻说马阁老让山西巡抚衙门出面动员你们晋商投资煤矿,应者寥寥,不得不硬性摊派,还把许多有头有脸的富商关在巡抚衙门的后堂里,每餐只给两个窝头一碗凉水,连咸菜都不给,折腾了三天那些福商熬不住了才肯签字画押,认了名下的股份。明明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大好事,却办成这个样子,朕都哭笑不得。”

    贺兰石信誓旦旦地说:“皇上,微臣这就去信给各位相与的同乡商贾,让他们谨遵朝廷号令,主动认购煤矿的股份。微臣自己也当做出表率。”

    朱厚一哂:“又把朕的意思理解得偏颇了。信是要去的,却不只是让他们掏银子,而是要把道理给他们讲清楚,让他们明白兴办实业、以钱生钱的道理,都能踊跃地把窖藏起来留给儿孙的钱拿来投资,也并不只是投资开矿,还要多动动脑筋,想些赚钱的法子。”

    略微停顿了一下,朱厚又正色说道:“那些读书人常说一句话,叫‘留心处处皆学问’,你们商人想必也明白,只要留心,商机俯拾皆是。比如说,你们山西干旱少雨,又多山地,种粮食作物产量不高,也只有小米和土豆还能种植,却也未必就不能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朕记得《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的故乡就在你们山西的太原府清徐县,那里自汉朝而始就盛产葡萄,却因容易腐烂而无法外销,也就无法广为种植。你们商队去西域,只要延请胡人技师,把西域葡萄酿酒的技术引到你们山西,用葡萄酿酒,清徐葡萄无法大面积种植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而且,自盛唐而始,就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征人马上催’的佳句传世,历朝历代,官绅豪富对西域葡萄酒都十分喜欢,重金难求,你们研制开发出我大明的葡萄酒,即便质量不及西域所产的葡萄酒,却无长途贩运的花费,价格上就占了很大的优势,寻常百姓家也买得起,销路肯定不错。即便你们担心酿酒投资太大,或有风险,哪怕将西域制作葡萄干的技术学到,亦能解决清徐葡萄无法长久存放的问题,也不失为一发财的法门。是以你们日后去西域通商,不单是要将我大明的丝绸、瓷器等物货于西番胡人,将西域所产的稀罕物事贩回中原售卖,还要把西域特有的农工百业技术引进回来,这便是朕对你们的第二个要求。”

    看着越说越兴奋,如今已激动地站了起来,满面红光、口沫飞溅的皇上,贺兰石怔怔地说:“这哪里是什么要求,分明是皇上指点我们发财的捷径啊!皇上若是从商,哪有我们这些人的活路……”

    说完之后,贺兰石突然意识到自己被皇上的话所感染,不禁在君前失态,出言无状,犯下了不赦之罪,赶紧跪地,口称“死罪死罪”。

    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