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六章 刑马为盟(第1/3页)  我欲扬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土默特部身处最接近中原的河套地区,比蒙古其他部落更多地受到了中原文化的熏陶;而且,比之其他部落的酋首,俺答更有远见卓识,对汉人文化也景仰已久,别的部族要么礼聘请本族学者,要么从吐鲁番请来维吾儿族学者,他却独树一帜,利用掳掠来的明朝儒生为他的王子和各位王公贵族当先生。他手下的那些王公贵族们人人都能说几句还算流利的汉语就是明证。但是,面对明朝皇帝送上的第三件礼物,他却不禁踌躇了,没有当即应诺谢恩。

    一来是因为朱厚又犯了一激动就乱讲话的老毛病,俺答听不懂他话语之中那些诸如什么“文明时代”、什么“横跨欧亚”之类含混晦涩的新鲜名词;二来前两件礼物“和平”和“幸福”都是蒙古各部梦寐以求之事,称得上是厚得不能再厚的厚礼,可是第三件礼物“文明”,却让俺答心生疑云:选送王公贵族子弟去大明求学,焉知不是明朝要将他们扣为人质,防止各部违背盟约再度兴兵入寇的用意?

    虽说以往蒙古各部请求明朝恩准通贡开市,往往也要留下人质,但只以两三个为限,两家即便翻脸,也只牺牲那两三个人而已。哪象眼前这位明朝皇帝这么狮子大开口,竟要各部选送大批子弟入朝为质,当然能使各部投鼠忌器,不敢轻率撕毁盟约,但这么做,岂不引起各部王公贵族的强烈不满和集体反对?至于明朝皇帝提出各部贫寒家庭子弟也可自愿前去求学一事,或许正是为了打消各部王公贵族的疑心。如若真是如此,明朝皇帝的用意便是昭然若揭,算盘也就打得太精明了!

    俺答这么想倒也并不完全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只是,他没有想到明朝皇帝的用意更为深远。

    当然,朱厚之所以会提出这个建议,确实不完全是出于无私地替蒙古民族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目的,还有利用汉人文化来同化蒙古民族的用意。他知道但两族之间的猜忌也不是他发表一通“永为手足兄弟”的宣言就能消除的。因此,此刻见俺答没有立刻致谢,他知道俺答到底在担忧些什么,却也不点破,又笑着说:“王公贵族子弟不享受朝廷的廪膳津贴,可不是朕舍不得多花那点银子,而是朕知道,那些小孩子从小都是娇生惯养、锦衣玉食,跟我大明的官绅豪富之家的孩子没什么两样,少不得要自己带仆役照顾饮食起居,朕就不必多此一举了。至于那些寒门子弟,因汉蒙两族生活习惯多有不同,他们的饮食起居诸事,还要顺义王予以配合,派一些忠厚老实且吃苦耐劳的仆役到各处学堂当差,为他们做些可口的饭食,这部分的开销,也由朝廷承担。莘莘学子,负笈东来,也真是不容易,朝廷应该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嘛!”

    俺答略微放心了一点:既然说了是自愿原则,各部王公贵族可以找出种种借口不把子弟送去;至于明朝皇帝的这一番好意,随便指派些普通部民子弟或奴隶娃子去应付应付也就是了。此外,能派仆役跟着一起去,名为照顾饮食起居,也可暗中监视那些学子,也不必担心他们会被明朝发展成暗探……

    再次谢恩之后,俺答转向了自己麾下的兵士,高声喊道:“儿郎们,年年征伐,岁岁厮杀,只为能有饭吃、有衣穿。今日大明皇帝送给了我们三件厚礼,一是和平,二是幸福,三是文明,不但承诺永不再提北征之议,还恩准永不罢设各处马市,大家不必再拿命去换那些东西,能安心地照看自家的牛羊,每天都能坐在自家的帐篷里喝茶;大家的子孙还能去天朝上国读书、做官了!”

    又是一阵短暂的沉默,鞑靼阵营之中突然爆发出了热烈的欢呼声。

    俺答面带微笑地看着自己的将士们,等到兴奋的欢呼声渐渐平息下来,将双手一拍,一头通身雪白,没有一丝杂色的马被人牵了出来。

    俺答双膝跪在了地上,一手抚胸,一手戟指向天,对朱厚说:“久闻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