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一章 旁观者清(第1/3页)  我欲扬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皇上乾纲独断,既然圣议已决,人臣只有凛然奉行,俞大猷无法说服皇上收回成命,只好拜辞出了皇上的行在,来到总参谋长杨博的营帐之中。

    杨博正与随行的两位作战参谋王崇古、殷正茂一同趴在案几之上,紧张地绘制军用地图――明军此前从未如此深入草原腹地,行军途中,杨博就安排第一军派出大批斥候,勘察四周地形,每天宿营之后,根据各队斥候勘察结果绘制地图就成为总参谋部雷打不动的工作。离开大同这几天来,这个由总参谋长带两名作战参谋,被皇上戏称为“袖珍参谋部”的三个人每天都要熬到半夜,辛苦程度不亚于每晚起来巡营查哨的俞大猷。

    杨博与俞大猷曾在第一军共事近两年,关系处的十分融洽,见他进来,杨博也不起身相迎,只简单地打了一声招呼:“志辅兄请稍坐片刻,等我忙完了再与你叙话。”

    论品秩,俞大猷是从三品的指挥使,与正三品的兵部侍郎杨博相差无几,但杨博是文官,又是明军总参谋长,有调动指挥全军之权,照理俞大猷应该俯首听命才是。不过,两人熟不拘礼,俞大猷心中又着急万分,便嚷嚷着说:“惟约兄,火都上了房,你还是先把手头上的事情放一放吧!”

    “哦?”杨博放下了手中的笔,笑道:“能让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俞大将军如此方寸大乱,不用说,定是皇上驳了你的奏!”

    “唉!”俞大猷长叹一声:“皇上还是坚持只留五千人护驾,我却没有皇上那样的弥天大勇,又怎能不方寸大乱?”

    杨博越发大笑起来:“哈哈哈,嘉靖二十六年春,大同奏称上年鞑靼各部遭受雪灾,恐其今春乏食而入境劫掠。某人向朝廷献上‘攻守相间’之策,建议各边镇守军坚壁清野,固守城池边堡,阻敌进入我大明内地,并向朝廷请命,要率所部精锐骑兵数千作为一支偏师,出塞游击于鞑靼后方,袭扰其后方,令其首尾难顾,不战自溃。旬月之前,朝廷欲遣使与西番哈密修好。某人又向朝廷提议先发制人,请命率所部精兵数千西出嘉峪关,联合哈密等西域小国,共抗雄霸西域的胡虏番国吐鲁番。去事不远,余音尚且绕梁,我就不明白了,某人既有胆量率军深入数千里之外的大漠不毛之地,怎么就不敢领命护卫圣驾巡幸三百里之外的草原?”

    俞大猷负气地说:“惟约兄就不要取笑我了!身先士卒、效死家国,俞某当然不敢人后,甚或浴血疆场,马革裹尸,正是俞某生平之夙愿。可是,圣驾就在军中,安危之责,何其之重,俞某安敢冒此大险?”

    杨博说:“志辅兄不必担忧过甚,司礼监首席秉笔黄锦黄公公,一向在皇上身边当差,殷勤伺候,甚得皇上宠信,只为建议皇上带两位新晋妃嫔同行,便被斥退,留在大同不得随行。还有此次出关,皇上坚持不用舒适的乘舆,改以骑马,包括你我在内,随行文武官员都剀切苦谏,皇上也一概不纳。及至接近俺答所部营地,不待我等再奏请,皇上自己就改用乘舆,以示天家威仪。往事历历在目,志辅兄难道还不明白,皇上天聪明慧,圣心深远,胸中既有沟壑万千,更有一定之规,非我等愚夫俗子所能企及的。比如说,皇上只留五千人马随行护驾,除了要检验各部是否诚心归顺天朝之外,大概还有一层用意,不知志辅兄想到了没有……”

    杨博未曾参加刚才在行在的奏对,却能一语道破皇上的用意之所在,俞大猷不禁大为佩服,但听他说皇上此举还有一层用意,忙说:“这我可没有想到,愿闻其详。”

    “你是重任在身,方寸已乱,当然没有余暇去想别的事情。”揶揄了俞大猷一句,杨博笑道:“你那支试验部队,皇上大感兴趣,赐名曰‘混成旅’,有意要在全军推广,难道不给你一个实战检验的机会吗?”

    原来,随着御制神龙炮、“27式”半自动步枪、手榴弹,尤其是战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