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五章 强人所难(第2/3页)  我欲扬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丫鬟”等等侮辱女性的做法;但是,一来明朝曾有律令明文规定,男子年过四十未有子嗣,必须纳妾,这是现实国情,他不能不尊重历史;二来他自己在宫中游龙戏凤,纵意花丛,忙得不亦乐乎,自然也不好要求臣子做到一夫一妻,便说:“这倒是个办法,就让他这么办吧。”

    “皇上……”李时珍面露为难之色,吞吞吐吐地说:“微臣当日也曾这么劝过海瑞,可海瑞言说海老夫人坚决不允,认为承祧海门之人一定要嫡出才可,故此才有屡屡责令他休妻另娶。庶出尚且不可,若是一个身份未定的侍女所生,海老夫人那一关只怕过不去。海瑞事母至孝,定然不敢这么做……”

    朱厚对海瑞的家事了解的一清二楚,心里早就对海瑞的母亲――那个迂腐顽固的近乎偏执的老太太甚为厌恶,毫不客气地说:“可笑!我朱明皇家立太子以定国本,也只是讲究个‘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还从未说过非皇后嫡出不可。她一个远在海南蛮荒之地的穷门小户,养个儿子传续海门香火姓字,规矩竟比我朱明皇家册封太子还大!这话说出去,不但无人敢信,朕还可治他个僭越之罪,将他海家满门抄斩!你就这么给他说,忠孝忠孝,‘忠’字既然排在‘孝’字的前面,他海瑞是该听他母亲的,还是该听朕的,让他自己看着办!”

    皇上竟然如此蛮不讲理地强人所难,李时珍真有些苦笑不得,但设身处地替自己的好友想想,以海老夫人的固执,兴许也只有抬出皇上的天子威仪才能压服她。说起来,皇上这么做,既使海瑞不致背负“不孝”的罪名,又不致再为子嗣烦恼,也算是两全其美了……

    兴许是看出了他的心思,朱厚苦笑道:“李先生有所不知,但凡为国为民有用之人,能包容的,朕一定要包容,我大明朝李时珍只有一个,海瑞也只有一个,朕是真心不愿意眼睁睁地看着他身败名裂啊!”

    李时珍离座起身,跪了下来,慨然应道:“皇上如天之仁,体惜臣下,微臣一定规劝海瑞改过自新,不负圣心厚望!”

    次日早朝时分,大明嘉靖皇帝朱厚宣太医院院判李时珍上殿,擢升他为太医院院使,不必到衙理事,专意重修本草,赐名曰《本草纲目》,授“奉旨采药”金牌一面,其上刻有明发上谕,朝廷各部院司寺、天下各省府州县见此金牌如见天子,一应需求尽力满足。对于这样的千古奇闻,满朝文武无不暗自咋舌。

    其后,李时珍又遵上谕,从奉调进京的宣府、大同两军医护兵中遴选了二十名身强力壮,能吃苦耐劳,又有一定医学基础的人做为助手,经过短暂的集训和准备,立刻动身前往云贵,开始“奉旨采药”。

    自从指使门生房寰上奏疏弹劾海瑞之后,这些天里,内阁首辅严嵩一直忐忑不安。隐忍了五年,他之所以会选择在这个时候报当年的一箭之仇,是因为海瑞当初上疏朝廷为杨继盛鸣冤叫屈,皇上在他的奏疏上批了三个字‘知道了’,然后留中不发。皇上在臣子的奏疏上批示“知道了”,实际含义是此事不值得重视;但留中不发,则表示皇上不喜欢这道奏疏,不想将之公诸于众。严嵩据此料定海瑞的圣眷衰了,这才指使房寰上了那道疏。可是,那么一道分量奇重的奏疏呈进大内,竟也是石沉大海,再没了下文,犹如一记重拳打在了棉花包上,连个水花也没有溅起来,让他心里又发了毛。尽管儿子严世蕃对他说,皇上不但责令南直隶锦衣卫密查此事真伪,听闻奏报之后还摔了茶碗砸了砚台,也未能使他稍微轻松一点。不过,到了这个时候,他才回过味来,原来竟是海瑞的那个知交好友李时珍在皇上面前说了情!

    论职位,李时珍不过是个正五品且不必到衙理事的闲差,与严嵩这个从一品的少师、内阁首辅无异天壤之别;论权势,李时珍没有半点权柄在手,严嵩经过这几年不动声色的苦心经营,在朝中势力已能与当年权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