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七章 抡才取士(第2/3页)  我欲扬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进士出身。朱厚好不容易才压制住自己提起朱笔,把他们的名字圈到一甲进士及第,取代那三个自己连名字都不知道的状元、榜眼和探花的冲动――按照朝廷规制,三鼎甲是要直接进翰林院的,状元授从六品修撰,榜眼和探花授正七品编修。在他看来,象潘继驯这样的人才不进工部任观政、谭纶不进总参谋部任参谋,却到翰林院或研究中央文件或吟诗做赋,简直是对人才极大的浪费!

    回到明朝这么多年,朱厚明白了一个道理:能从千军万马竞过独木桥一样残酷的科举制度中脱颖而出的人,个个都是天才。比如说潘继驯,兴许在调任工部侍郎总督河道之前压根就没有接触过水利学、工程力学、建筑学等专门学科,不是天才,怎么就能想出“束水冲沙法”这个被沿用至今的治黄良策,成为有明一代最伟大的水利专家呢?比如说谭纶,在和戚继光一起打倭寇之前,分明就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怎么就能在嘉靖后期至隆万年间迅速崛起,成为一代军事奇才呢?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了。如今把他们一个放在工部,一个放在总参谋部,虽说不可避免地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但也算是因材施教,总比让他们只靠自己的天赋,自学成才的好!

    可是,跟上面两位不同,另外一个让朱厚觉得似曾相识的名字,他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到底是干什么的。

    这个人叫罗龙文。

    今年的制科也和三年前一样,开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虽说奇人海瑞、奇才徐渭两大名人的学历问题已经解决,但是,上一届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涌现出的人才,简直比明经科还要多;而且,那些人能在朝廷征求时政之弊的考试中脱颖而出,无一不通晓政务,完全没有必要象明经科进士那样,要分配到各部任观政,实习两三年才能派上用场,可以称得上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精专之才,朱厚怎么舍得宰掉这只能下金蛋的母鸡?

    今年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又让他发现了一名人才,这名考生名曰罗龙文,纵论开海禁之后如何大力发展远洋贸易及防备海盗、倭寇,所提建议无不切中时弊,尤其是他在策论中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当前倭寇已基本销声匿迹,对大明海疆威胁最大的外夷是来自西洋的佛郎机人,并针对这一点提出了招抚海盗,“以海寇卫海疆,御外夷于国门之外”之策,恰好符合朱厚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也为日后为执行“月之暗面”绝密行动的徐海等人恢复名誉做了铺垫。朱厚喜出望外,若不是因为为了照顾官场士林的情绪,制科照例不排名次的话,他真想把这个罗龙文点为状元。

    不过,再三地看罗龙文的这份策论,朱厚总觉得有些不大对劲,想来想去才意识到,问题不是出在策论上,而是出在罗龙文以工整的楷书写在试卷右边的名字上――这个名字蛮耳熟的!

    几乎想破了脑袋,挠下的头皮屑已经在龙袍上铺了厚厚的一层,朱厚也没有想到罗龙文究竟是干什么的,竟然能让自己对他的名字有印象,不得不施出最后一招,老老实实地对吕芳说:“朕觉得罗龙文这个名字似曾听说过,你查一查他的底。”

    这些年里,上天要降下许多忠臣良将来辅佐皇上中兴大明的消息在大明官场乃至市井里巷传得沸沸扬扬,尽管众多官员都是孔圣门徒,不信这些怪力乱神的无稽之谈,但那些目不识丁的市井闲汉,还有那些没有见过什么世面的乡村野老却都深信皇上天听若雷、神目如电。

    其实,比之那些人,曾为大明内相多年,至今还把内廷和特务机构镇抚司牢牢掌控在手中的吕芳更是对此深信不疑。因为,他实在是见多了皇上时常会有的神神道道之举,远在万里之外的俞大猷、戚继光、海瑞、李时珍、徐渭,甚至异域倭国的织田信长,皇上不但知道他们的姓名,还对他们的脾气心性、所学所长了如指掌,镇抚司只需按图索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