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四章 武科春闱(第2/3页)  我欲扬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了在实战中大放异彩的鸳鸯阵和铁桶阵,京城御鞑靼、江南平叛乱、东南剿倭寇这一连串的辉煌战绩,更是向世人展示了他卓尔不群的军事之才,区区兵法策论对他来说又能算得了什么?要持续整整一天的考试,他不到两个时辰就完卷离场――这可不是他轻慢武科考试,而是因为他在黄埔军校做的大明周边军情形势报告及剿倭战术心得受到学员一致好评,受命兼任黄埔军校教务长的兵部左侍郎、明军总参谋长杨博一直在催他尽快整理成文,要刻印作为讲义下发学员。杨博不但是兵部的堂官,是他的上司,还曾任营团军监军,于公于私,戚继光都不能推诿,得赶紧交差了事。

    戚继光交卷之后,他的兵法策论经过了张茂和杨博两人的审定,几乎一字未改就立刻被送去刻印,也要作为讲义下发给黄埔军校的学员。

    由于厉行“以文统武”制度,武进士跟目下被视为“出朱非正色”的制科进士一样,非但不排名次,没有资格,连绯袍簪花、长街夸官、上殿举行传胪仪式、皇上御赐琼林宴等一应礼仪庆典活动都免了。否则的话,以戚继光的赫赫威名和卓著战功,除了他,只怕也没有人敢当武状元――敢说自己比戚继光厉害?敢不敢各带五百兵士校场上见个高下!

    至于在应试军官将佐和武举中发现人才,或许是因为明军各级军校教育系统尚不完备,还没有能够大量地培养出军事人才;也或许是戚继光本身就是名将,眼光太高的缘故,因而没有人能入他的法眼。

    朱厚也知道,三军易得,一将难求是古今至理;而且,兵者,凶也,遴选军官跟上一科选拔时务科进士一再降低取士标准不同,若是“宁滥毋缺”,那可就是在拿将士们的性命开玩笑!因此,三年一届的武科春闱没有发现一个可堪大用的军事人才,尽管让他觉得很遗憾,却也没有办法,只得让兼任黄埔军校校长的张茂和兼任教务长的杨博加快军校筹建步伐,尽快把各军选送的营团级军官集中整训;又命戚继光、徐渭他们加强东海舰队随营军校的建设,尽快培养出合格的海军军官,同时,叮嘱他们重点培养前年选调到东海舰队任职的朝鲜水师军官李舜臣等人。

    李舜臣,字汝谐,朝鲜德水人,出身李朝王族,不过年代久远已不可追,到了他这一辈已是旧日王谢,不复有往日荣耀。他当年应试朝鲜李朝武科,中武进士后被派到中朝边境,防备近年来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各部。可惜他战绩寥寥,胜少负多,在原本就孱弱无能、战力低下的朝鲜军中也不值一提,一直郁郁而不得志。却不曾想,嘉靖二十六年的某天,大明王朝嘉靖皇帝朱厚突然亲下手札,将他钦点到东海舰队学习,其后又被朱厚以“挂职锻炼”的名义留在了大明军中任职。对于这一难得的殊荣,奉大明为主的朝鲜李朝当然欣然应命,李舜臣本人既觉得无比荣幸,却又觉得莫名其妙。

    对于大明皇帝的这一惊人之举,大明王朝和朝鲜李朝的当朝大僚们,以及东海舰队戚继光、徐渭等人都看得很清楚,不外乎是为了帮助朝鲜整饬武备,提高战力,以防备倭寇入侵而已。

    倭寇多是本国战乱中战败沦为浪人的武士或是倭国萨摩番等诸岛的岛民,无以为生,只得纠集成伙,下海为寇。东海舰队如今加紧清剿倭寇,已逐步将倭寇赶出了大明海疆,那些剽掠成性的家伙势必要侵扰临近的朝鲜、琉球等国。这两个国家都是大明藩属之国,也一直对大明忠心耿耿,琉球孤悬海外,国小式微,大明可以派出东海舰队一部予以协防,帮助其保靖安民;而朝鲜三千里河山,只靠天朝上国驻军保护就不妥当,要白白花费大明百万钱粮,还得立足于自力更生。可是,朝鲜李朝虽说拥有几万人的常备军,但因国家承平近两百年,官不知兵,兵不习战,战力实在不足以御敌于国门之外。

    朱厚对此非常清楚――在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上,“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