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八章 走马上任(第1/3页)  我欲扬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过了几天,吏部拟文呈报御前并得到皇上恩准,擢升嘉靖二十年会试状元、翰林院从五品侍读学士赵鼎为正四品松江知府;嘉靖二十年会试探花、翰林院从五品侍读学士齐汉生为正四品苏州知府;嘉靖十七年进士、国子监正六品司业赵贞吉为正四品杭州知府。他们三人除了分别担任苏松杭三地知府之外,赵鼎和齐汉生两人还兼任南京都察院御史,赵贞吉则兼任浙江道监察御史,用意在于使他们不但有权管理自己治下各州县,还能监察本省其他地方。

    赵鼎、齐汉生和赵贞吉在官场清望和江南士林中享有极高声誉,由他们出任苏松杭三地的知府并兼任监察御史,彰显了朝廷推行改稻为桑之国策的决心和不欲重蹈嘉靖二十五年覆辙的愿景。但是,仍有许多人对这一任命感到不妥,其中有人认为他们尽管都是竭诚尽忠的正人君子,却只适合在翰林院、国子监那样的清望衙门储才养望,即便要外放,也只能外放学官,或学政或提学御史,不宜做抚牧一方的知府;还有的人认为他们都是只会高谈阔论、能写几篇理学心学文章的书生,才具难堪大用,更难以寄之以推行改稻为桑国策之大任;甚至还有人则干脆指斥他们貌似刚直,实为投机取巧、争名争利争意气的奸佞小人,万不能放在苏松杭那样的重要地方。一时间朝野内外议论纷纷,个别一时猜不透皇上用意的六部九卿或明上奏疏,或暗具揭帖,建议朝廷重新考虑这三人的任命。

    对于这些议论,朱厚一概置之不理,循朝廷授官必拜辞君父的旧例,亲自接见了赵鼎、齐汉生和赵贞吉三人,淳淳问候,温言抚慰,并耐心讲解了朝廷推行改稻为桑之国策的初衷和要义所在,随后还赐宴款待他们,并将内廷专用御笔分赐三人,言称三年之后,改稻为桑大功告成,就请他们用这支御笔写报捷的奏疏上呈朝廷。

    处于人们议论焦点中心的赵鼎、齐汉生和赵贞吉三人,乍一接到这样的任命,也都为之错愕许久,且不说别人,连他们自己都认为皇上用人一直喜用那些精通实学通晓时务之人,这几年里,高拱、严世蕃乃至那些制科进士飞黄腾达就是明证,而自己不合时宜,屡屡触犯龙鳞,早就被皇上打入另册,至今还能位列朝班,不过是皇上顾虑到他们在官场士林的清望,不得不把他们养起来而已。却不曾想,朝廷突然拔擢他们到那样重要的地方任职,并委以推行改稻为桑之国策的重任,让他们觉得很不可思议。

    但是,在翰林院、国子监那样的清望衙门读书修史储才养望,本就是为了施展,水里火里挣出来就不枉此生。两榜进士追求的,不就是驷马风尘、经营八表的快意人生吗?更遑论他们还都自负胸有沟壑、腹藏诗书,平生所学之孔孟王者师学,若不能用之以治国平天下,岂不辜负了男子汉大丈夫这七尺昂藏、一身学识?君父既然许以社稷之托,报以殷切厚望,为人臣者还有什么不敢为之事?于是,三人一起俯身跪地,将御笔高举过头,慨然应道:“且请君父放心,微臣此去,三年之内,若不能为朝廷完成改稻为桑的国策,就用这支御笔写下自己的祭文!”

    听到赵鼎、齐汉生和赵贞吉三人的慷慨保证,朱厚大为高兴,吩咐陪同接见的高拱知会兵部,开具勘合驰驿,还为他们安排了非同一般的赴任仪仗,指名要有前四中二后四共十骑的护卫。按朝廷礼仪规制,只有各省督抚、总兵等封疆大吏走马上任才能用这样的仪仗,换作四品知府,那可就是僭越。赵鼎、齐汉生和赵贞吉三人都是谨遵礼法、清正有品的君子,怎能接受这种超出自己身份的仪仗?赶紧辞谢不迭。高拱知道皇上此举一是因为他们这一路要奔越数省,用这样的排场护送他们上任,人还没有到任所,声势就已经足以宣示朝廷改稻为桑的决心压倒一切;二来也是考虑到他们在官场士林的清望,要以此来收揽士子之心,挽回去年因开马市引起的官场士林清议的不满,便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