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七章 民生之苦(一)(第2/3页)  我欲扬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也都是忍气吞声,告至官府者,十无一二。历来民不告,官不究,没有凭据,官府想管也是无能为力。”

    “是百姓不敢告发,还是衙门不愿受理?”

    “两种都有。自古百姓视告状为畏途,若非被逼无奈,断然不敢惊动官府;对于这种升斗小事……”

    说到这里,张居正略微停顿一下,这才说:“微臣不知其他地方如何,以微臣在昆山为例,虽无拒接状纸之情事,扪心自问,不耐其烦也是有的……”

    朱厚毫不犹豫地说:“象这种既是粮食投机买卖,又是高利贷的阎王债,官府应严令禁止。”

    高拱忙说:“王先生,依微臣之愚见,百姓困于生计,才不得不告贷于大户,断然禁止恐不大适宜。不若效法设立民生典当行之成例,由各地官府以官仓、义仓存粮为本,放贷以解百姓燃眉之急,限定利息不得超过两分,不得计收复利,杜绝大户肆意盘剥压榨百姓之门。春时贷给百姓,秋后收粮归仓,这一条就能免除百姓借粮还银之苦。设若归还时粮价上涨,百姓不愿还粮,亦可交纳现钱。”

    朱厚连连点头,刚要说什么,赵鼎就开口了,因为惊恐,他的声音有些发颤:“这……这是王安石的青苗法……”

    说完之后,他却觉得自己如此紧张着实可笑:当年王安石推行新政,两大财政新法一为青苗法,一为市易法。皇上去年开办官当、设立飞钱汇兑,比王安石的市易法更进了一大步,推行青苗法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果然,朱厚笑道:“崇君说的不错,朕乍一听也觉得颇有耳熟,经你这么一说,才想起来确实是王安石的青苗法,高肃卿投机取巧啊!不过,崇君也不必如此紧张,不管是不是青苗法,总比放青苗的阎王债强。只要上利国家,下舒民困,什么法都能用。肃卿、太岳留心记着此事,认真研究北宋推行青苗法的得失成败,仔细斟酌,拿出个章程出来,也不妨请崇君相与讨论,务必要周全可行,且要杜绝北宋官吏借推行青苗法虐民自肥的弊端。我大明百姓十之八九在田,解决了农夫生产生活问题,无论遇到什么天灾人祸,大明朝就乱不了!好了,我们言归正传,你方才说百姓不愿告贷于大户,是怕背负上永世也不得翻身的阎王债,那么,你责令粮商限期将粮食借贷给官府,想必也是打算日后转借给灾民恢复生产之用了?”

    如朱厚所愿,经过这么一番看似离题万里,其实与当前筹粮赈灾息息相关的有关青苗法的讨论,赵鼎确实已经放松了下来,老老实实地说:“责令粮商借贷粮食给官府,主要还是为了应付眼前赈灾之需,若能多筹若干,方能贷给灾民。”

    朱厚看着赵鼎,叹道:“你倒真是应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那句话啊!既然你能坦言直认,回去之后以你们松江知府衙门的名义再出个告示,废除前令,这件违背朝廷重商恤商之国策的事情就一笔勾销了。”

    赵鼎心中一直认为,历来造反的都是种田人,从来没有见到商人能反了天去,官府出面压奸商,总比逼迫百姓贱卖田地好。但是,这些话怎能跟皇上说?他只能婉转地说:“回王先生,依微臣之愚见,前令可废,可是百姓便借贷不到粮食,如今赶插秧苗,到秋收还有好几个月时间,全靠朝廷发赈,委实不是一笔小数目,而赈灾的粮一旦断了,灾民没有了饭吃,或许会激起民变。”

    朱厚说:“既然民间借贷行不通,那么,只能另想法子了。你那个同年、探花齐汉生,在苏州提出的‘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略,不是挺好的嘛?你为何不在松江试行?”

    听到皇上提起“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略,赵鼎很明显地犹豫了一下,这才问道:“微臣斗胆请问王先生,可曾看到应天巡抚衙门据此方略拿出的施行议案?”

    朱厚坦率地说:“我大明两京一十三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