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二章 奉旨赈灾(第1/2页)  我欲扬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夕阳西下,松江府城外吴淞江码头的江面上,正停泊着一条条千石大漕船,船上的帆都下了,密耸如林的桅杆上,巨大的灯笼高挂半空,白纱面上写着五个硕大的红字“应天巡抚署”,灯笼的下面还卷吊着一个两尺多长、盘龙绣凤的丝绸帖子,上面同样有四个隶书大字“奉旨赈灾”,连在一起就是“应天巡抚署奉旨赈灾”。

    灾年地面,为防灾民抢粮,这些粮船都用铁链锁了,后面的船头咬着前面的船尾,停泊在离岸四丈开外的江面上;沿河还沾满了兵,护卫着唯一一条停靠在码头上的巨大官船。这条船的桅杆上同样悬挂着“应天巡抚署奉旨赈灾”的灯笼帖子,船头上却多了一只大灯笼,上面写着“应天粮道衙门”六个大字,看来这些粮船都是应天府粮道衙门的。

    官场处处都要讲规矩,身为大明官员,时时也不会忘了摆出官家的架势,此刻那条官船的船头上,就摆出了一张大案,一位红袍、一位紫袍两位官员坐在大案后的椅子上,悠闲地品着茶,似乎全然没有看见,就在不远处的岸上,已经聚集了好几千的灾民,一双双饥渴的眼睛正紧盯着粮船上那堆积如山的粮包。

    尽管那些灾民被粮道衙门押粮的兵挡着,但是,大灾之年,易子而食乃至父子相食者比比皆是,区区百十来个兵士,怎能挡得住几千灾民?

    若真是灾民闹起暴动来,这么点兵士当然是挡不住的。不过,那些灾民却都老老实实地跪在地上,身子伏得很低,只看见一排排密密麻麻的人头,只有跪在最前排的几位须眉皓然的老者挺着身板,也因为他们每人头上都,还是多亏中丞大人念他是状元,在夏阁老面前拼着命帮他说话,一点惜才之念,才保全了他的前程和性命。”

    刘清渠一哂:“话可不能这么说。他一个状元的前程和性命虽也不轻,却终归还是比不上松江十万灾民的疾苦,本抚帮他说话,全是念及松江百姓甫遭大灾,望朝廷赈济抚恤如大旱之望云霓,如孤儿之望父母,这份功德如天之大,赵崇君那个劣徒纵然有千般的不是,在这一点上却未必有错,只要大节不亏,本抚也不忍心拿十万灾民的死活与他这个后生小辈置气。”

    说着说着,他却又生气了:“灾民待哺,粮米在船,让他来签字画押即可发赈,他却还是不肯来吗?”

    马宁远早就知道,无论是南都的夏阁老,还是眼前的这位刘中丞,对赵鼎还是心存怜惜,想必都是看重他状元的科名,屡屡被忤逆顶撞也不跟他计较,便说道:“兴许赵府台是有事绊住了腿……”

    “有事?”刘清渠怒道:“什么事情能比替朝廷赈济灾民更重?”

    看样子刘中丞是当真生气了,马宁远试探着说:“要不,卑职再派人去催催?”

    刘清渠喝道:“不用催!本抚就在这里等他!迟迟不来,他总得要给本府一个说法!”说完之后,他又坐了回去,索性闭上了眼睛,看似养神,其实是在心中责备自己不该如此动怒――毕竟是堪称海内人望的理学名臣,圣人教诲,重在修身,“不迁怒,不二过”是日修的功课,此刻动气就是迁怒,尤其不该当着马宁远这个下属职官的面动气,有此一念引动耻心,刘清渠立刻就平静了下来。

    谁知刚刚平静了下来,就听到身边的马宁远叫道:“中丞大人,来了,来了。”

    刘清渠睁开了眼睛,就见码头那边的官道上疾奔过来三匹马。看这样子,兴许真是如马宁远方才说的那样,赵鼎是有事绊住了腿,闻讯之后,既不坐轿子,也不带衙役张伞开道,带着两名随从骑着马匆匆赶来了,他的心情稍微缓和了一点,却仍板着脸,等赵鼎过来请罪领训。

    和那两名镇抚司的校尉从官驿之中匆匆赶来的王用汲也没有想到码头上黑压压地跪满了灾民,乍一看慌了神,忙跳下马,说:“乡亲们,乡亲们,你们这是做什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