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二章 指鹿为马(第1/3页)  我欲扬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徐陟咬牙切齿地说:“今夏吴淞江发端午汛,松江一府七县几十万百姓遭了灾,近十万百姓生计无着,仰赖朝廷发赈救济方能苟且活命。皇上也即刻明发上谕拨下赈灾钱粮数以百万计之,并责令内阁及应天府迅即组织各级地方有司衙门发赈救民。煌煌圣谕载著邸报、《民报》,天下百官万民无不颂扬君父天心仁厚,圣德巍巍。新任知府赵鼎受命于危难之时,本应布皇恩及万民,救百姓于水火,却不思抚恤,反而肆意侵吞皇粮,夺民口食,擅自降低灾民发赈口粮标准,减半发赈,亵渎圣恩,虐民自肥,实不可有一日见容于尧舜之世。某身为一方士绅,实难忍见众多乡里惨遭贪官凌虐,尸横四野,故在各位钦差大人座前做不平之鸣,恳请各位钦差大人将我松江灾民所受之苦上达天听,穷治其罪!”

    朱厚坦然地说:“哦,原来员外说的是这个。昨日高某进城便闻说了此事,还曾去城西粥厂看过,确实达不到朝廷‘插筷不倒,冷掬可食’及每人每天八两的发赈标准,高某也是不胜愤慨之至,当场严斥其非,责令松江知府衙门官吏加米,给灾民施厚粥。”

    徐陟忙说:“高大人之义举,某也有耳闻,全城百姓无不称颂高大人是爱民如子的青天大老爷,惟愿高大人替他们做主呢。”

    朱厚话锋一转:“惭愧!高某不察实情,行事孟浪,以致错怪了松江府一干忠君爱民的好官,昨晚已当面向赵知府致歉了。”

    徐陟一愣,随即阴冷地笑了:“高大人如此宽宏大度,该不会是顾及同年之谊吧?但高大人有没有想过,贵师相夏阁老受命主持应天府赈灾诸事,松江出现了减半发赈一事,赵鼎又与夏阁老有师谊,南北科道论争起来,难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倘若朝廷责问下来,夏阁老该如何给朝廷回话?”

    朱厚似乎也被徐陟话语之中隐含的威胁之意给吓住了:“那么,依员外之见,高某该如何行事?”

    徐陟张嘴,想要说话,却又看了看坐在东西两厢的其他人,欲言又止。

    朱厚微微一笑:“张大人是令兄徐阁老的入室弟子,几位太保爷也都是高某的好相与,员外有话但说无妨。”

    徐陟想想觉得“钦差高大人”说的有道理,但他还是把身子倾过来,压低声音说:“赵鼎不过区区一个四品知府,仰仗状元科名,最是迂阔执拗,不得圣心久矣,今次又犯下了欺君虐民之不赦大罪,实在九死难恕。而夏阁老却是朝廷砥柱中流,没来由为那个屡屡触犯圣意、忤逆师恩的劣徒担罪。但要说让夏阁老亲手料理了自己的门生,只怕以夏阁老宰辅天下、海纳百川的气度,是断然做不出来的。与其让那些攀附严分宜的科道言官抓住此事大做文章,高大人何不壮士断腕,既为皇上立一大功,更为师门除一大害?”

    朱厚也学他的样子把身子倾过去,压低声音说:“员外言之有理。不过,兹事体大,高某敢问员外一句,这些话是贵驾自己的意思,还是令兄徐阁老的意思?”

    徐陟说:“这自然是我及松江诸多缙绅的意思。事发突然,还未修书于家兄告知此事。但家兄最看重乡亲福祉,想必不会对松江灾民所受苛政之苦视若无睹、袖手旁观。”

    朱厚本来是想从徐陟嘴里套出徐阶到底在这件事情上参与的又多深,听他这么说,不免有些失望,随即就明白其实是自己太疑神疑鬼了:赵鼎减半发赈,前后不过四天时间,这个时代又没有电话电报,徐阶又怎能得知此事?便不再跟徐陟废话,直截了当地说:“师谊、年谊,乃至天下万事,终究都拗不过一个‘理’字。赵知府无罪有功,高某也不敢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啊!”

    徐陟又是一愣:“高大人,这可怎么说?”

    朱厚冷笑道:“员外好耳报,高某昨日午后在城西粥厂发了几句牢骚,员外也能了如指掌,难道就不知道,省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