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九章 夹缝求生(第1/3页)  我欲扬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丝绸棉布的样品都在大厅里摆着,沈一石逐一介绍过去,果然品种繁多,精美绝伦,杨金水和冯保兴致勃勃地看了大半个时辰,才把那琳琅满目的上百种布料绸样一一看完,被沈一石让到旁边的小客厅里喝茶歇息。

    杨金水品着极品的明前狮峰龙井,无意中瞥向沈一石那边,发现他面前的茶几上是一碗白水,不禁诧异地问道:“你不吃茶?”

    陪了大半日,又见两位公公对布料绸样十分满意,沈一石也就不再拘谨,笑着说:“老习惯了,喜欢喝白水。”

    “你看是不,都是跟自个过不去的人。”杨金水将茶碗放在了茶几上,笑着望向沈一石:“苏州十家棉布作坊、杭州八家丝绸作坊,一共两千多架织机,还有上万亩的桑园棉田,几十家的绸缎庄、茶叶行,整天穿粗布衣裳,喝白水,你这个穷装给谁看啊?”

    沈一石心里一惊,原来眼前这位杨公公早就把自己的底细摸得一清二楚!不过,他随即释然了,这正说明杨公公对自己重视,不正是自己苦心孤诣做出这些安排所要达到的目的吗?

    沈一石微微低下头,淡淡地说:“卖油的娘子水梳头,哪天那些织机绸行都不在了,我照样能活。”

    “别价!”杨金水提高了声调:“主子万岁爷一向重商恤商,如今又在江南推行改稻为桑,你们发财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沈一石欠了欠身:“还得杨公公、冯公公多多关照。”

    杨金水一哂:“这是主子万岁爷的大谋略,我们这些做奴婢的,拼了命也要给主子万岁爷尽心把这差事办好,说不上什么关照不关照的。倒是我这位冯师弟初来苏州,织造诸事还要靠你沈老板多多关照才是。”

    沈一石一脸的肃穆:“言重,言重了。两位公公办的是皇差,但凡有用的着小人的地方,小人累死了也不敢耽搁,更不敢说‘关照’二字。”

    “爽快!那咱家就说正题了。”杨金水端正了面容,说:“你在杭州给王公公提的那个建议,王公公禀报了咱家。可这么大的事情,不是咱家能说了就算的,一时也没法答你,前儿后晌已六百里加急拜发吕公公那里,让他老人家转奏皇上。不过,咱家自己想来,眼下朝廷正在江南大力推行改稻为桑的国策,又有山西晋商参股开矿的成例,皇上势必会欢喜你们这些商人能与国同体,勇担国事,没有不同意的理。时不我待,咱们也就不必等着吕公公回话了,今儿就商量着把这件事情给定下来。”

    沈一石的那颗心狂乱地跳动起来,此前一直表现出来的儒雅和风度此刻都不见了,脸上露出了惊喜交加的神情。

    从沈一石为杨金水和冯保做出的种种投其所好的安排可以看出,此人的心机很重,手段也十分高明,不象是一个普通的驱本逐利的商贾贩夫,从他言谈举止流露出的那份书卷气来看,倒象是个读书人。不错,江南素为国朝斯文元气之地,科甲官员数不胜数,在朝中结成盘根错节的关系,相互援引提携,不少人得以官拜九卿、封疆入阁。这些朝廷大员的家人往往仰仗其势,在乡里作威作福,以致市井有云,吴地人人苦读书,势同骑虎,非如此不足以安家室、保妻子。出身商人之家的沈一石也不例外,幼年之时曾读书进学,还中过秀才;其后因父亲亡故才弃儒入商,操持家业。十几年苦读圣贤书练就的修为,再加上二十年商海浮沉所经历的江湖风浪,使他敏锐地意识到江南改稻为桑是一个巨大的商机,而自己在这其中,非但分不到半杯羹,甚至还有被挤垮以致破产的可能!

    究其根源,朝廷自嘉靖二十二年推行的官绅一体纳粮当差之税法改革其实并不彻底,还留着一个很大的尾巴,那就是对官绅的田地减半征税。由于许多官绅士人信奉耕读传家的古训,视经商为舍本逐末之举,打心眼里鄙夷商人,自己更不愿意经商,这个弊端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