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六章 再许重诺(第1/2页)  我欲扬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杨尚贤领命而出之后,朱厚熜装作这才发现那些盐商们还在跪着,说道:“各位怎么还在跪着?快快起来,安心坐着说话。”

    “官老爷们”之间一系列的勾心斗角令诸位盐商看得目不暇接,此刻才回过神来,又是一阵此起彼伏的叩头——眼前这位“钦差高老爷”提出要上奏朝廷,允许盐商在异地附籍,这对那些财力丰厚、业儒之心又十分迫切的盐商们来说,无疑是个福音,他们可以利用这项政策,使自己这一阶层的人名正言顺地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实现“茂异可以招选,俊良可以登崇”的愿望,怎能不让他们欢呼雀跃、叩头谢恩不迭?

    朱厚熜微笑点头致意,还躬下身子,亲手将跪在前排的李纪、高万财、何富贵三人扶了起来,然后对盐商们说:“你们大概也都明白了,奏请朝廷恩准你们附籍一事,本官早就有了这个想法,即便没有余先生提及此事,本官也会拜发奏疏。当今皇上最是仁厚爱民、重商恤商,断无不准之理。”

    这就等若是当众承诺自己一定能办成盐商附籍进学一事了。两淮盐商们都清楚,以“钦差高老爷”的身份,做出这样的承诺实在难得。纷纷离座,叩头致谢不迭。

    在一片“老爷公侯万代”的颂扬声中,朱厚熜装作很随意地说道:“士农工商,皆是天朝子民,岂有子民有疾苦困顿而君父朝廷置若罔闻之理?其实,在本官看来,无论运学,还是附籍,都只是权宜之计,不只是你们,全天下的商户虽说都分属民、军、匠、灶籍,却世代经商,按民、军、匠、灶籍管理并承差应役,就显得十分不妥;而且,你们附籍某地进学应考,无形之中便挤占了当地生员名额,当地其他各届百姓定会不满。朝廷应该单独为你们商贾立下商籍,按一定比例分配县学、府学、乡学各级学校生员名额,凡岁科,提学使者按临照额取士,不占其他籍贯的名额,免得引起当地各届百姓的不满。如此一来,我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各省府州县无论立不立运学,子弟都可以在当地进学应试,从此再也不必象余先生当年那样,为求功名仕进而远离高堂父母,以致竟有‘子欲养而亲不在’之人生大憾。你们商贾子弟中的英才俊杰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荣登科甲,为朝廷所用!”

    顿时,两淮盐运司衙门二堂又一次成了欢乐的海洋,一片发自肺腑的颂扬致谢之声几乎将房道:“那位便是司礼监秉笔、江南织造使杨金水杨公公,他是宫里的人,行止代表宫里,你们的股权证由他加盖织造局的印信,以江南织造局名下的作坊、铺面和桑园棉田作保。高某方才已经说过,你们认购的股份,每年所获红利多少,尚需看银行的经营发展,高某也不敢向诸位打包票,但诸位的股本还是有保障的。”

    迎着众人诧异的目光,朱厚熜笑着解释说:“所谓股权证,即是你们出资入股的凭证,等若约书一般,赎回现银或交易股权皆以之为凭据。”

    杨金水不得不站了起来,点头说道:“高大人说的不错。我江南织造局确实已经上奏朝廷,恳请试行官民合营一事;也愿以名下的作坊、铺面和桑园棉田为诸位的股权作保。”

    内廷司礼监秉笔太监的身份在那里摆着,杨金水的这个公开表态的威力自然不小,那些原本已经心有所动的盐商们也都窃窃私语起来。

    余剑却还是很冷静,说:“兴业银行除每年应缴纳朝廷赋税之外,可还有其他供奉或支应?”

    在商言商,余剑有这样的顾虑也是正常的——若是算上通常按“十成抽一”的税率收取的过关榷税,明朝对于商户征收的各项赋税已然不轻,但最让商户不堪重负的,却是各地官府衙门随意支派的各种摊派孝敬或以置办贡品为名义加征的额外供奉。

    朱厚熜微微一笑,说:“兴业银行既有户部代表国家出的资本,又有江南织造局的股份,有哪个衙门敢随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