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7章 心动(上)(第1/3页)  五代逆天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五代的历史中,有王朴、赵普这样运筹帷幄的智谋之士,有王彦章、高怀德这样勇猛果决的盖世骁将,有范质、魏仁浦这样的经济之臣,有安从进、杜重威这样的乱臣贼子,更多的却是冯道这样的迎来送往的奇人。

    樊若水也是这样的一个奇人,不过,他的名声却比冯道要好得多。当然,他做的事情也比冯道要狠得多。

    历史上的樊若水,自幼聪明好学,能思善算,博闻强记,过目不忘,也曾梦想通过科举入仕,扬名振声,光耀门庭。可当时的南唐朝政,当政的大臣嫉贤妒能,他是屡考屡败,要是别的人也许这一辈子,就完蛋了。可樊若水不这么想,当时北强南弱,南唐不要我,未必大宋就不要我。可是如果没有功劳,就算投奔了赵匡胤,也未必会受到重视。

    当时的宋朝已经先后灭掉了楚国、南平、蜀国、南汉;只是苦于长江天堑,才迟迟未能发兵征伐南唐。于是,樊若水就想了一个办法:“造浮梁以济师”,就是在长江上造一座浮桥,帮助宋兵过江。可九曲长江,绵绵数千里,那里才是最佳的造桥地点呢?要架桥,不仅要事先测量出江面的准确宽度和水深,还要在岸边建起浮桥的固定物。这谈何容易!

    樊若水狠就狠在这个地方,他确定了想法以后,就研究了大量的史料,确定了在采石矶这个地方搭建浮桥。可采石矶,南唐是驻有官兵的,没有办法,樊若水或扮成出家的和尚,察看地形,或扮成垂钓的老翁,天天跑到长江上去钓鱼,假借钓鱼之名,把采石矶江面的情况测了个一清二楚。

    第一手的资料搞定以后,他才逃到开封府,投靠了赵匡胤,赵匡胤当时大喜道:“今得采石详图,李煜小儿已入我囊中矣。”

    马云对五代不了解,不过《绝世双骄》这个极度扯淡的电视,他还是看过的,好像向赵匡胤献长江水势图的人,就是樊若水。

    听到这里是皇家道观,樊若水是一脸的失望,似乎并不愿意被皇家的人救上来一样。马云若无其事的看了樊若水一眼,这个人心里恐怕对李唐很有怨言了。他既然是测长江水势的,那还是把他留在江南才好。刚有了这个想法,又有了一个朦胧的念头在脑海里一闪而过,居然再也抓不到它。我看_书斋马云不由自主的摇了摇头。

    见樊若水喝完了水,马云笑道:“樊兄,你大病未愈还要多加休息才好。我就不打扰了,兄长,若是身体好了,可到城南驿站去找我,我们再详聊。”

    樊若水不知道是受过什么打击,还是纯粹就是饿的,看样子憔悴到了极点,只是被人所救,强自支撑的说了几句感谢的,他见马云要出去,也不强留,不多时,就再次睡熟了。

    不说樊若水的事情,但说马云。马云替樊若水整好了被子,就和明乐、陈传等人一起出了房间。陈传、妙玄大师都是得道的高人大德,自有说不尽的共同语言,而明乐心在马云身上,看马云似乎心绪不高,也就和陈传等人作别,同马云一起回到青云观后庭左侧的一个小院中休息去了。

    大唐王朝最重视道教。古老相传,在大唐立国初年,有个叫吉善行的人,再羊角删遇见一位须发皓白,骑着白马的老人。老人对他说:转告大唐天子,如今治国有方,只要再长安城东建一座安化宫,内设道像,就能永保社稷,天下太平。说罢腾空而去。不久,老人再次显灵,声称:我是无上神仙,姓李,号老君,是当今皇帝的祖先。当然,这个传说,很可能就是李渊或者李世民,自己编的,目的无外乎是为大唐政权增添一道神圣的光环,说明老李家是代天治理百姓的,是真正的天子。

    李昪自认是李世民的后代,所以南唐也重视道教,李昪即位不久就修建了这个青云观,前面是三清殿、四御殿、文昌帝君殿、五曜星君殿等等,后庭是诸位道人的休息之地,李家这些道友们则在后庭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