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德国皇室在无忧宫广邀宾客之时,在维也纳的霍夫堡皇宫,哈布斯堡皇室也举行了一场旨在纪念战争胜利日的宫廷宴会,但跟德国人看重英国正式停战投降不同,奥匈帝国更在意是沙俄帝国的败亡。斯拉夫人的威胁、巴尔干的阴霾似乎就此散去,可是近些年来,苏俄的崛起令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们渐渐意识到来自东方的威胁更甚从前,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奥匈帝国最近数年的军费开支逐年攀升,无论奥地利还是匈牙利都承受着财力吃紧的压力。
“……好了,尊贵的皇帝陛下,亚速尔之战的情况就是这样了。事实上,这场仗赢得非常不容易,有几个关键的时刻,是德*人的优异品质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战局,从此往后,同盟国海军跟美英舰队交战时,必然占据心理上的优势。”
作为德皇威廉二世的好友兼私人信使,冯-巴尔维茨伯爵绘声绘色地向奥皇卡尔一世描述了亚速尔战役特别是圣米格尔海战的全过程。这位来自梅克伦堡-什未林大公国的德国贵族虽然不是一个出色的演讲家,却懂得如何将一场血腥惨烈的战斗描绘成一段不朽的传奇。
现年46岁的奥皇卡尔一世正值壮年,登基17年来,他如老奥皇弗朗茨-约瑟夫一世那般勤政,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经济改革举措让他在奥地利和波西米亚拥有很高的声望,而对帝国境内的斯拉夫民族采取宽容政策也让他享誉国际,并因此获得了1929年的诺贝尔******。总体而言,30年代初期的奥匈帝国较1914年时更加富庶和稳定,这使得哈布斯堡王朝对外扩张的野心和精力远远甚过于约瑟夫一世的时代。在北非,他们从德国和奥斯曼帝国租借了两座重要的港口,作为舰队远航、商船队停靠补给的据点;在中东,他们进行了大规模的矿藏勘探,以软硬兼施的手段从阿拉伯部落手里弄到了一些表面荒芜、其实蕴藏石油的土地,进而建立起了自己的油井和炼油厂。
跟故去的亲叔叔费迪南大公一样,卡尔一世对海军事业充满热情,在阜姆对皇家海军学院毕业生们训话时,他总会以利萨角海战中奥地利舰队的出色来激励这些年轻人。所以,冯-巴尔维茨伯爵的精彩故事很对他胃口,全程聚精会神、一语不发,等到伯爵讲完了,他似乎还在想象波澜壮阔的海战场面。
“德皇陛下对这场海战最为惋惜的地方,是没能如预想的那样集结起同盟国的大舰队,否则的话,美国和英国的联合作战舰队根本是有来无回。德奥同盟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考验,且在上一场大战中坚定不移地相互支持,这种关系已经无需任何行动证明。在防卫特塞尔岛的战斗中,奥地利第10炮营无惧强敌,果断参战,而且表现十分出色,这让我们非常感动,也让我们迫切希望帝国与皇家战争海军(奥匈海军的正式名称)能够与我们并肩对抗美英。”冯-巴尔维茨伯爵层层递进,从而道出此行本意。
卡尔一世的母亲是萨克森公主,他的身上融合了哈布斯堡和霍亨索伦两大皇族的血液,因而被视为德奥同盟的神圣纽带。大战爆发已有半个多月,奥匈帝国虽未宣布参战,已有不少奥匈军人以自愿者的名义参加了战斗,驻扎在亚速尔群岛的奥地利第10防空炮营便是当中的典型。特塞尔岛沦陷之前,这支特殊部队受德军照顾优先撤退,但还是有2名军官和9名士兵被美英军队俘虏,美英由此向奥匈帝国施压,要求奥匈帝国做出官方声明,保证不再有奥匈军人违反中立参与作战。
对于来自美英的外交压力,卡尔一世的应付招数就是“打太极”,而在冯-巴尔维茨伯爵抛出诱饵之后,他依然稳坐钓鱼台,不急不忙地叙说着奥匈海军在备战方面的种种不足。
不多时,奥匈帝国海军部长、海军上将霍尔蒂-米克洛什从门外走来,他向奥皇及德皇私人特使欠身道:“很抱歉来晚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