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章(第1/3页)  蝴蝶的翅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传统的军事理论中,兵力数量的对比,是双方指挥官决定部队如何行动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还可以看成是决定双方胜负的标志性因素之一。

    可对于岛上部队来说,这种单纯比较部队数量的传统军事理论根本就没有任何市场。在杨雨的悉心教导下,岛上官兵都明白,真正能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幸好杨雨平时的军事理论教育抓得很紧,否则的话,还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麻烦。东海自卫军的数量比岛上部队多出几十倍,要是有人机械地引用《孙子兵法》,说什么十则围之,五则攻之,那好了,这仗也不用打了,岛上部队自杨锋以下,干脆全体投降算了。

    自从有了机枪、火炮,特别是在装备坦克以后,岛上部队在作战中,几乎就没有考虑过双方兵力对比的问题。一发炮弹打出去,炸一个敌人是炸,炸二十、三十个敌人也是炸,如果非要说有区别,那就是炸到的敌人越多,炮弹的使用效率就越高。开战之初,岛上还有不少官兵是这样想的:“你自卫军不是人多么,来呀,有种就一起冲过来,好让咱们先用炮火密集覆盖,再用坦克实施反突击,保证三两下就能结束战斗。”

    遗憾的是,战争进程是由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来主导的,并不是岛上官兵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岛上官兵想要自卫军将士在视线良好的情况下,排着密集整齐的队列往前冲锋,可自卫军将士就偏偏不这么干,他们不但不搞大规模的人海战术,还针对岛上兵力少的特点,专挑夜间等视线不良的时候,采用小群多路的战术,来不断消耗岛上兵力。

    鲍三豹和许贵材在部署这次攻击作战的时候,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战术,一次攻击只派出一个排的兵力,让这个排以班组为单位,从多个方向上,呈扇形实施向心进攻,不求能攻占目标,只求能多杀伤几个岛上官兵。等过了半小时或四十分钟,再派另一个排来继续进攻。以此来保证攻击的连续性。

    如果是在白天,那鲍三豹和许贵材实施的这种战术,基本上和送部下去死没什么两样,因为岛上部队大量装备了半自动狙击步枪,这种狙击步枪精度高,性能好,威力大,只要挨上一枪,不死也得残废。

    夜间就不同了。岛上官兵装备好,训练刻苦,射击技术普遍较高,可真正能达到专业狙击手水准的,却寥寥无几。因为专业狙击手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天赋,不单单是装备好,训练刻苦就可以的,而能够拥有这种天赋的,一千个人当中都未必能挑出一个来。岛上人口少,兵力少,挑选的范围自然也就小,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在视线不良的情况下,岛上官兵能不能及时发现较远距离上的敌人都是个问题,更不用说什么精确射击了。

    自卫军的装备差,火力也较弱,这都是事实。由于登州师和大嵩师人多装备少,因此通常一个班只能配备一支k-98步枪,有的班甚至只能配备一到两支前装燧发火枪,和岛上部队相比,这样的火力强度根本不值一提。可仗是由人来打的,办法也是人想出来的。

    为了增强攻击力度,登州师和大嵩师的官兵们想出了不少好办法,比如用床弩和小型投石机来发射炸药包,用定向爆破的方式来抛射手榴弹,组织射击技术好的战士来打冷枪,还有用鞭炮来干扰岛上官兵的注意力,等等,着实让岛上官兵吃了不少苦头。

    马强是可以随时召唤炮火支援,也随时可以要求坦克部队出动,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如果自卫军是大举进攻,那没什么好犹豫的,炮火覆盖、坦克突击一起上,不行的话还可以大面积引爆预先埋设好的地雷,即使不能让前来进攻的敌人全军覆没,也能保证让敌人损失惨重。可现在敌人是不断用小股部队来实施进攻,这就很让人头疼了。

    一个排三到四个班,即使经过加强了,也不过才五十人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