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七章 八仙桌上话春秋(第1/2页)  晴雯的如梦令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小道人们一个个花着小脸,疲惫地拖着脚步,和晴雯一起跌跌撞撞地扑向对门的老家饼店。因此老板刚才派小厮来说,为感激各位道人们今日救火扶民,可以不花铜板,随时来大吃一通。

    人,往往是自救的,晴雯大口啃着香甜的面饼,美美地想着

    大河市位于金陵西南,紧邻荐福寺,这里是整个金陵生意最红火的地方。

    每日里,新鲜的蔬菜瓜果c活蹦乱跳的鸡鸭鹅鱼蟹c上好的竹床玉屏都是各家商户从郊外集货c经南城天启门送到大河集市上摆摊售卖的。

    什么盐巴柴火c布料桑麻c针头线脑c花盆锅盖c炊饼吊馍c马鞍农具等等,老百姓生活的东西在这里一应俱全。

    不论寒来暑往,大河市都行人如织,客商不分国界。

    看那广场上杂耍的虎头豹身男,是北地大漠人;那纶巾雪靴的书生,是南蛮人;那狐媚子的豆腐西施,是东海母系部落的

    经济c文化独领天下的大周是个开放进取c崇尚和平的朝廷,每每,以广迎四海宾朋昭示天下。

    住在大河市附近的居民多是老金陵人,天子脚下,自是自矜又懂礼,且有容乃大,老金陵本地人大多肯真心地接纳外乡人成为金陵的新一员。

    少女小渔正在后台看吉祥戏院的大戏,她暗中倾慕那南蛮子出身,现如今是顶梁柱的“于花魁”,自己偷眼观瞧那台上的唱念做打,不禁喜上眉梢,还极力掩饰着自己的心情,恐被她的虎妈给逮住,再给臭骂上一顿。

    木匠老爷则喜欢带着徒孙给越神庙上香,那祭拜的可是发源于且末的多神教。

    院里那个闷葫芦,人称豆芽菜的甘二则喜欢在赌了一晚上前后,一大早去街上摆摊的那里强取保护费,不论是不是有根底的c是不是老街坊邻里,也不论来自哪个国家的商户,甘二一律视之平等,只认钱,不认人。

    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这不,房东胖婶喜欢在逛完胭脂街后,邀上附近几条巷子的各种族大姨妈大姑妈,一起在“大碗举”茶楼包上个单间,搓一下午的麻将,再顺便东家长李家短的,说说婚丧嫁娶,再侃侃金陵这势入破竹的火爆房价。

    要说,城南的居民有工匠c商户c小业主c走天桥的c牵线搭桥的人员混住,所以,城南也就成为了滋生八卦的热闹之地。

    八卦者们还真有个交换见闻和时论的地方,那就是裘记削面馆。

    裘记削面馆,那叫一个名气响亮。说起来,吃过这里面的人,都会念念不忘,总会回头再来吃面。到后来,对于他们,这来裘记吃面,还真成了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大受享,三天不吃,就心里痒痒。

    这金陵过去发生的c正在发生的,甚至是即将发生的大事小情,都能在这一张四方桌上汇成四碟附送的开胃小菜c就上一大碗风味地道c料实c量大的削面,来个痛快地小道消息传递c七嘴八舌议论c唇枪剑雨争执

    日子久了,这些面客们不是离不开那张面桌,而是离不开这八卦的氛围啦。

    自打前些日子听了蛮子对裘记削面馆的介绍,晴雯来吃了一次削面,从此就欲罢不能。

    这不,裘记馆里除了一声声伙计“您来了!”c“您里面请!”c“请好吧你嘞”的叫声之外,就是叽叽喳喳c喧嚷不停的个桌八卦:

    “唉!桑葚家的小子参军入伍去了边关,这一走,已经三年未回还了”

    “嘿嘿,听说没有?那王上赏赐的祖荫大匾被喜旺这个登徒子给卖了,换了去登红袖招的打赏钱。”

    “富贵老爷多年的漕运生意被那清河郡的小白脸书生给设计给抢去了,到了,还真的捎带着陪了夫人”

    谁家小孩上学堂了,谁家又红白喜事啦,谁家冒犯了官府,谁家今天的生意拜关公老爷的福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