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中最有名的书铺当属涉录斋,这里是由李隆基亲自下令建造的书铺,为的就是百姓可以多读一些书籍,涉猎知识应与皇宫一般。这样的书斋也为之后的丽书院打下了基础。
今日涉录斋不同于往日,远远望去,只见铺门外站着许多人,就象一条蜿蜒盘旋的长龙。移近一看,才知王子书正在铺中签名售书,正是他的第二本书《三国群英志》。书铺周围也和往日有所改观,之前墙壁之上均挂着各种名人字画,现在却换上了新式的铜镜。
之前王子书写的那本《玄奘西游传奇》在长安,乃至全国都引起很大凡响,算起来已有几年,百姓心中早已期盼已久,希望能再看到王子书的新作。李隆基批准《三国群英志》之后,王子书就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消息一出,三日时间,大街小巷都已知道王子书新书会在涉录斋亲售,而且还会在扉页签上自己名字。
一是王子书自身本来就有“神童”和“状元”两大金子招牌,二是这个签名售书在长安百姓眼里极是新鲜,三就是王子书所写题材轻松有益,少了那种沉闷之气,更能迎合大众口味,三利齐举,百姓自然相当捧场,顿时街巷四空。
所有百姓商贾喜获王子书亲签书籍,心里已是乐不自胜,这时又看到四周陈列着大小不一的新式铜镜,骤然眼前一亮,不禁上前打量一番。随便拿起一面铜镜,都感到手感轻盈,镜面清晰,比之前铜镜不知好了多少倍。
陈达明并不清闲,王子书在旁售书,而他则是忙着向百姓介绍新式铜镜和加以宣传全鉴香坊,说整个长安城只有鉴香坊才有新式铜镜出卖。一天下来,两人都已疲累不堪,但成果颇丰,新式铜镜凡响空前,前途定会一片大明。
“王公子,哦!不,是王大人。”陈达明笑道:“多亏王大人能想出一个此等妙法,才使鉴香坊有出头之日啊!今日百姓对新铜镜凡响甚好,问这问那,我忙都忙不过来,看来以后鉴香坊生意定会再上一层。”
王子书伸了一个懒腰,说道:“陈老板,现在又不是朝中,没有什么外人,你叫我子书就好。如果单靠制镜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没有陈老板手艺,新铜镜也不会这样广受欢迎。”
陈达明看王子书少年成名,但却心不高气不傲,极是平和,心想:此人面貌俊郎,才华横溢,但却半点架子都没有,怪不得能有今日之成就。他又拱手说道:“那陈某还是叫你王公子吧!”
王子书笑道:“好!恩恩恩!”他抬头看着漫天繁星,说道:“秋夜沉凉,需有美酒!陈老板,走,今日我来做东,我们去采星楼暖暖身子。”
陈达明脸色一变,说道:“万万不可,要说吃酒,该陈某请公子才是。”
“哈哈……好,那我就不客气了,陈老板请。”
两人并肩来到采星楼,要了一个雅座,问店小二点了一些小菜和两瓶女儿红。过了一会儿,酒菜端了上来,陈达明起身说道:“王公子,这一杯酒陈某敬公子,多谢公子出手相帮,助陈某完成祖训。”说着,仰脖而进。
喝了几杯,王子书看着陈达明问道:“陈老板,你三代都以制造铜镜为生,在长安城中也算有些名气,但我看长安城内有很多店铺,比起鉴镜坊规模,大了很多,这却是为什么?”
陈达明叹气道:“王公子有所不知,要论技术,不是陈某狂妄,全长安城都比不上鉴香坊,但若论交际网脉,鉴香坊就不免见肘,所以生意一直做不大。”
王子书疑道:“陈老板,那除了鉴香坊,长安城中最有名的铜镜坊又是哪里?”
陈达明说道:“要说规模和名气,当属明月坊最为厉害。”
王子书在长安从未听说有个什么明月坊,它那么出名,那为什么张姝和江采萍不去那里买镜子呢?他看着陈达明问道:“陈老板,明月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