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八章:光复冷口(二)(第4/6页)  新中华之抗日铁军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务。高鸿文师长的141师配置在建昌营,随时替换139师;李吉村师长的142师防守刘家口,防止日军迂回;高桂滋副军长指挥84师和骑兵第4师驻扎迁安县城,为全军总预备队。32军要在建昌营设立前敌指挥部,随时根据敌情作出调动,轮番使用部队。商军长,你有什么意见?”

    商震不敢怠慢,连声说好。

    叶挺这样布置是深思熟虑的。历史上就是因为商震为保存实力,前线兵力不足,致冷口失陷。当时商震将主力放在唐山郊区的开平,军部也在此,冷口方面作战,一举一动都须向开平方面请示,多次贻误战机;战事吃紧时,商震才被迫令援军前往,但从唐山郊区的开平驻地到冷口,路途不近,又无现代化交通工具,士兵靠两条腿赶路,根本不能及时赶到,致使日军得以取得突破。冷口的失陷为敌人打开了一条突破长城防线的大门,进而导致全部防线的崩溃。“千里长堤,溃于蚁穴”。日军以此为通道,向南猛插,威胁到了界岭口、喜峰口侧后的安全。为避免这两个阵地形成遭敌前后两面夹攻的局面,在长城沿线浴血奋战的29军等部被迫收缩撤退,放弃第一线阵地。一个多月来中国守军在长城线上拼命杀敌,付出了重犬牺牲,,就是迫切需要了。

    迫击炮平射装置并不复杂,一年前蒋先云到赣州前线时,就将相关知识“倒传授”给赵章成,从而开发成功。叶挺的粤军,也充分利用了这一成果。如今用到华北前线,终于在长城脚下用日军装甲车成功地进行了“实战检验”。

    迫击炮无法进行平射的原因在于,炮弹必须由炮筒前端装入,炮身一旦放平,炮弹就无法下滑去击发雷管打火。赵章成注意到了擦炮用的洗把杆,它上面有一个空心圆孔也许可以用来套住炮弹,用力助其下滑来击发雷管。试验成功了。炮弹出去了,也打中目标了,但是洗把杆也飞出去好远。在那战场上就不行了,还能派人去把它捡回来,那是不可能的。

    赵章成凭借出色的观察力和联想力,提出用高粱秆代替洗把杆送弹激发。高粱秆激发炮弹法取得了成功,受到了步兵的欢迎。但赵章成并不满意。

    他受到掷弹筒的启发,想到了用拉火击发的办法。他在炮尾部增加了一节400毫米长的尾管,采用拉火击发装置,并将底盘倾斜着地,使炮筒与地平线的倾角保持在5度以下。这样,82毫米迫击炮达到了既能曲射又能平射,具有步兵炮的功能。这样,赵章成在战场上创造出小炮代替大炮、曲射炮代替平射炮、一炮多用的奇迹,称得上是战争史上的新创举。当然,由于蒋先云的启发,使这一重大发明几乎提前了整整10年问世!

    在迫击炮尾部增加了一节尾管采用拉火击发装置的办法固然最好,但由于时间紧迫,华北国军的大量迫击炮不可能一下子全面改装,只能分批进行。根据叶挺的建议,先采用高粱秆代替洗把杆送弹激发的方法。如果说华北缺其它东西,惟独高粱秆不会缺乏!这次陈锐霆在北平学会这种方法后,回来就立即以139师直属的迫击炮营作为“试点”,果然在实战中发挥了巨大威力,12门82毫米迫击炮一下变成了12门82毫米反坦克炮!如果说捷克式7.7毫米机枪只能击穿5毫米装甲的话,82毫米迫击炮弹足可以轻易击穿20毫米装甲,日本92式装甲车那薄薄的10多毫米装甲自然不在话下。

    且说遭到中国军队许多“战防炮”的沉重打击后,日军残余装甲兵仍发扬“武士道”精神,通过“之”字形快速机动来躲避我军炮火,仍不断向我军阵地逼来。

    但在我军前沿阵地前,堆着许多几十斤重的岩石,这些都是事先在防线正面弄的,主要还是防坦克。岩石摆得也没什么规律,坦克要想开过去,履带容易受力不均而硌断。所以鬼子的步兵只好冒险离开装甲车的隐蔽,到装甲车前面搬石头开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