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7章 人才选拔(1)(第2/3页)  我是赵云手下的一个兵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自上而下。

    所谓察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地制度。汉代察举的标准,大致不出四条,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四科取士大约起于西汉,下迄东汉未改。不过有时单举其中的一二科,或全举四科,均有诏令临时规定。察举的标准虽仅有四科,但察举的具体科目却很多,主要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通常指经学)以及明经、明法、尤异、治剧、兵法、阴阳灾异等临时规定的特殊科目。这些都是功名,有了功名,便可实授官职。上述察举诸科,实际上分为岁举和特举,岁举是常制,特举由诏令临时规定,二者都是由下向上推选人才的制度。汉代选官以“乡举里选”为依据,体现的是尊重乡里舆论对士人德才评判地权威性。但是,舆论评价一旦与仕途沉浮相联系,就容易被某些有权势、有影响的人物或社会集团所控制、所利用。

    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征聘之方,由来已久,如秦孝公公开下令求贤即属征聘性质。秦始皇时叔孙通以文学征,王次仲以变仓颉旧文为隶书征,亦皆属征召性质。到了汉代,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求贤诏,也是继承了这一方式。以后自西汉武帝以至东汉,相沿成例。对于德高望重的老年学者,且特予优待。如武帝即位之初,即“使使者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驾驷迎申公”,可谓开了汉代安车蒲轮以迎贤士地先例。皇帝征聘,为汉代最尊荣地仕途,被征者来去自由,朝廷虽可督促,如坚不应命,亦不能强制;且于既征之后,地位也不同于一般臣僚,大都待以宾礼。

    此,便是汉朝之前的所谓地人才选拔制度。如今荆州要实行各项改革,缺乏的,自然便是人才。可是,如果继续沿用察举制来选拔人才,明显与我和诸葛亮好不容易才制定的抑制土地兼并的意愿背道而驰。

    改革,乃是打压权贵。而察举制选拔出来的人才,基本上都是权贵出身。让他们自己打压自己,怎么可能?

    如此,当下诸葛亮一筹莫展,遂问我道:“不知伯虎可有何良策,使主公招揽人才?”

    我想了一想,才言道:“关键在于改革人才选拔制度。不过依风看来,如今在这荆州,最好进行科举选拔,而在两川,主公只能实行九品中正选拔。”

    诸葛亮道:“细言之。”

    我遂言道:“所谓科举选拔,便是以唯才是举为选择,不论身份地位,只要自己觉得自己有才能,便可通过考试一途,登堂入室,获得官位。”

    诸葛亮闻言直笑道:“好个不论身份地位,伯虎倒是很有魄力啊!”

    我笑应道:“今我荆州要实行改革,又是针对士族,呃,也就是各大豪族,用人,不用那些没有身份地位的人,又怎的说得过去?再说了,这里说的可不是唯才是举?既是唯才是举,自然什么人都可以通过科举来获得功名了。”

    诸葛亮只是呵呵笑道:“但是依伯虎之言,如此科考,能参加考试的,终究还是有学之士,到头来,岂不选拔的人才,还是大多为荆州贵族出身啊!”

    对此,我不置可否,笑道:“说到科考,其实分为文考和武考两种。况且文考通过了,还得接受面试,我可不想让主公手下,净是一些赵括纸上谈兵的人物啊!”

    这时顿了顿,我停下一想,又说道:“其实考试,哪怕是文考,也未必非要有学之士才能参加,大可进行直接的部分对其面试。”

    诸葛亮闻言笑道:“伯虎的注意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