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35章 序幕二(第1/3页)  挽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四月八,洛阳东门外的三里亭内,本地的官员士绅正在为府台大人夏彝送行。虽说这位夏府台自来到河南府之后,就对本地的势家要族进行了不断的敲打,使得本地的士绅们损失了不少利益。

    但是拜这两年的旱所赐,本地的这些士绅们反而有些舍不得这位府台大人离去了。毕竟同河南其它地区相比,河南府算是最为平安的一个地区了。并不是说,河南府比其它地区旱较轻,也不是说河南府的百姓比其它地区的百姓更遵纪守法,而是夏彝从这些势家要族中收割出来的利益,基本上都分给了河南府的底层百姓。

    除了极个别看不清形势,把钱财看的比自家命还重的士绅地主外,剩下的人对于损失了一些利益,但是能够换回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勉强还是能够接受的,这也就是所谓的花钱消灾了。

    而且夏彝也并不是只会从士绅上割取利益,作为青年学社的领袖和皇帝所看重的人才,夏彝还从京城那里要来了不少资源,用以发展洛阳的工业和水利建设。河南府的士绅们虽然在土地和劳役上失去了优待,但是在投资实业和良田改造的过程中却获得了额外的收益,两相比较之下,他们的损失并不算大。

    如果现在的大明是一个安定繁荣的大好局面,这些士绅们自然是欢迎早将夏彝送走的,如果不是这位夏府台背后的支持者太过强大,不少自持为本地强力家族的士绅,甚至不介意教一教这位夏府台,什么叫做强龙不压地头蛇的社会现实。

    但是,接二连三的天灾的到来,已经让不少河南士绅意识到,承平之世已经结束了。甚至于如果大明朝熬不这这些天灾的话,王朝更替的乱世也未必不会出现。作为中原之地的河南,每逢乱世就是各路势力争夺的最为厉害的战场。

    只要稍稍读点历史就知道,一旦乱世来临,河南就是一个大的屠宰场,本地士民熬过乱世的,十户有一户就算是老天有眼了。比如今的河南人,真要论起籍贯来,三百年前都是江淮人,都是当年跟着太祖北伐的淮右军。

    因此在这样的年景里,一个不敢触犯士绅利益,却也无法慑服治下平民的官员,自然是及不上像夏彝这样,既能够强硬的迫使士绅让步,但也能维持住地方社会秩序的官员的。

    本地士绅送行时固然是依依不舍,当地百姓自发来送行的就更多了,毕竟正是这位大人的到来,才使得洛阳附近的百姓,在这样的大旱之年,还能勉强将生活维持下去。没有夏彝大力发展实业,并从京城弄来了大批的蒸汽抽水机,洛阳城内外的百姓恐怕今年也要陷入衣食无着的地步了。

    牛金星和洛阳城的官吏们,更是不希望夏彝此时离去,虽然夏彝平做事太过认真和刚正不阿,对于他们在执行公务时稍稍有所差错,就不依不饶的进行质问和追究,总要迫使他们把事办的完美无缺。

    夏彝这种格,自然不为属下的官吏所喜,但是他也有那么一个好处,就是从来不会把压力和责任往下属上推。就好比当初他刚刚来到洛阳,就和本地的士绅大族冲突了起来,非要这些士绅大族分担河南府的劳役和其他地方支出。

    刚开始的时候,夏彝的形势并不占优,毕竟这些士绅大户在本地传承数代,势力盘根错节,有些人的姻亲都可以同朝堂大佬联系起来。因此对于夏彝的警告和说,从地方到省内,甚至直到朝堂中枢都有。

    局势最微妙的时候,就连牛金星都开始有所保留了,但即便是那个时候,夏彝也没有把这种压力推卸给属下,同外人解释是底下的官吏领会错误了他的意思。而是一如既往的把责任揽在了自己上,要求属下按照自己的命令行事。

    如果不是之后皇帝一连发配了几个攻击夏彝最为激烈的言官,又撤换了一批河南省内的官员,并让张重效代表皇帝向河南士绅肯定了河南府的治理政策是符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