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37章 序幕四(第1/3页)  挽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唐世济对亢氏下手的事很快就传回了京城,亢氏的亲族很快就找了交好的士绅和姻亲求救,特别是姜瑄、姜瓖兄弟。

    朝廷所颁发的铸币法案,老实说除了山西银行及一些跟着朝廷在草原上做生意的商户之外,其他山西商人其实并不能占到到什么好处。

    特别是做典当行和钱庄生意的的商人,还有那些靠着边军发财致富的将门和士绅家族。要他们把自己的大部分存银存金上缴到银行中去,先不说兑换回来的纸币到时能不能兑换回他们交出去的金银,光是解释这些金银的来源,就已经让他们感到惴惴不安了。

    比如姜瑄、姜瓖两兄弟,除了是阳和、大同两地的总兵之外,同样也是当地的大地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边军中的将门实质上已经成为了地方上士绅的代表,很难再把他们归类于军队的代表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就得从隆庆和议说起。高拱、张居正同俺答汗达成了封贡及互市。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开放十一处边境贸易口岸,而俺答汗向大明臣服,一举结束了明蒙之间近二百年的敌对状态。

    这样一来,原本直面蒙古入侵的山西北部地区,一下就变成了同蒙古互市的贸易前沿。

    在过去双方战火不熄的时候,大同到长城一线都属于随时需要放弃的战争前沿,自然也就没有多少边民在此地居住和开发田地了。

    但是随着隆庆和议之后,这些原本没什么开发价值的作战区域,就变成了山西北部最有价值的拓荒地了。当然,这些土地理论上应当属于军队所有,不过在士绅们的运作下,这里的土地很快就变成了民地。

    在这种悄没声息的土地所有者变更的过程中,军中将领自然也是得利不小的。而且相比那些地方上的士绅,这些军队中的将领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他们根本不必去招募流民,他们手中的军士就是最好的劳动力。

    利用国家俸禄给养的边军将士,不仅自己的俸禄要被这些上官克扣,还要基本无偿的为上官劳动耕作。这也就是为什么,隆庆和议之后不到40年,山西边军已经完全不堪一战了。

    和尚需要应对蒙古部族南下的陕西边军相比,山西边军中的将士已经基本不识战技,成为了只会耕作的田舍汉了。这形恐怕也是当年力主同蒙人议和的朝廷大员们所未曾预料到的。

    也正因为山西北部地区同大明其他地区不同,是军队先占据了这里,而后才有士绅踏足此地。所以这里的地方士绅同军中的将领基本是相互依靠的关系,并不向内地其他地区一样,双方因为土地上的纠纷而处于互相对立的局面。

    正因为这种特殊,使得亢氏被拿下之后,顿时引起了不少山西士绅对于唐世济的攻击,而姜瑄、姜瓖两兄弟更是连续上了几道自辩疏,历数自家数代为大明镇守边疆的功绩。

    至于为榆林总兵的姜氏老大,一来同山西相距较远,消息上沟通不便;二来他所处的地方和亢氏并非同省,不好对邻省事务发表言论;三者是他本已经年老体弱,已经快到退仕的年纪了,因此干脆对于此事不发一样,完全当做了不知。

    不过即便他不出声,姜氏两兄弟和那些山西士绅为亢氏抱不平的上疏,也已经引起了内阁诸臣的激烈争论。

    比如李邦华就对唐世济行为大为不满,认为其是捕风捉影,利令智昏,为了能够做出政绩来,连朝廷的体面都不顾了。这种诬良为盗,处置亢氏的办法,只要是稍稍有些理智的人就能分辨出来。

    如果朝廷肯定了唐世济的做法,只会令下面媚上邀功的小人有样学样,肆意给士绅良民乱扣帽子,从而弄的天下大乱,可谓是流毒无穷。

    钱谦益对于唐世济的行为也是不太赞成,更何况这位还是温体仁的亲信,于是在内阁会议中选择支持了李邦华的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