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4章 为什么种高粱?(第1/3页)  挽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且种植冬小麦,主要还是为了二年三熟。这样的地不是邻近河流,便是掘了井,如果是不临水的旱地,不管是冬小麦还是春小麦都无法种植,只能种上一些谷子或是高粱而已。”

    朱由检听着魏良卿的解说,随口问道:“那么北直隶一带,都有哪些地区适合种植小麦呢?”

    魏良卿熟悉的回答道:“北直隶适合种小麦的上田,大多在真定c广平c顺德诸府,因为这三府靠近太行山脉,多泉水,部分地方甚至可以耕作水稻。且这些地区掘井丈余就有水流出,可以用井水浇灌田地。

    其次是顺天府部分地区,地势较高,区内又有河流,不乏水源,又不易被水灾所害。因此也可种植小麦,特别是顺义c密云c三河三县的上田仅次于真定几府。”

    朱由检有些不相信了,这同他记忆中的华北平原似乎有些对不上号。他不由追问道:“这北直隶地区除了西北及西面为山区外,中部c东部基本都是平原,境内河流并不缺乏,何以现在中部c东部还不及西面靠近山区的地区?”

    魏良卿愣了下,不得不为皇帝解释道:“北直隶地区虽然河流众多,但是水量变化不定,常常是半年枯水,半年丰水。特别是春夏常常无水,而夏秋几场暴雨就变成大水。

    因此京畿东部河流交汇之地,往往是想要用水的时候没有水,准备收获时,却又遇到水灾,农人一年辛苦全部付诸东流。

    而滨海地区,虽然地势平坦,但是临近海边,土地返碱,大多数土地都利用不上。

    万历时有汪司农上疏朝廷,首言兴办水利,但不久便人亡政息。天启初,又有张慎言c董应举c卢观象等诸公,陆续在京畿以东地区大兴水利屯田,但是毕竟不及汪公时的规模了。”

    朱由检站了起来,拍了拍手,让魏良卿和几名庄头跟在自己身边,向着庄子走去。继续问些治理盐碱的问题,还有北直隶的农田的收成问题。

    从崇祯下马的地方到庄子大约还有1里地的样子,但是皇帝拒绝了骑马,而是就这么同魏良卿等人聊着天走了过去。

    在这一小段路上,崇祯倒是恶补了些,关于这个时代的北方农业知识。比如内地返碱不严重的田地,且水利较好的地区,以三年为期,大约就能够改善土壤了。

    而至于滨海地区的严重盐碱化土地,要先围起来放入河水浸泡一年,然后第二年便可以试着种植水稻,当然这种水稻田是无法和南方相比的。

    南方水稻一年收1一2石,而这些水稻田则2c3斗为常,5c6斗则被看为丰收了。天启初,董应举奉命在天津和山海关之间屯田,18万亩土地,收获5万5千石粮食,平均每亩收获不过3斗有余,但是已经被朝堂众人看做了不起的政绩了。

    此外崇祯还了解到,北方农民和南方农民经营农业之间的区别,北方土地多为旱地,且地广人稀,因此不但人均土地较多,一个劳动力能耕种的土地也较多。因此,北方农人经营农业比较粗犷。

    而南方多水田,又地狭人稠,人均土地较少,但是土地肥沃,所以南方农人讲究精耕细作。

    南方一个壮年劳动力耕种的土地不会超过10亩,但是已经足够养活4c5人了。

    而北方每6亩地才能养活一个人,一个农夫能够耕种的土地应当不超过25亩。但现实是,北方农人耕种的土地常常超过38亩。

    这种状况之下,北方农人不得不走广种薄收的粗放型农业。这种农业经营模式,导致北方农户耕种一年,往往都留不下什么积蓄,一遇到什么灾害就立刻陷入到破产的困境。

    而在朝廷上的那些官员看来,这倒是成了北方农民太过于懒惰的证据了。事实上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没有了南方的水利设施,北方农民缩小耕种面积,首先就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