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94章 新生活运动(第1/3页)  挽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崇祯元年八月一日,京城百姓都拥到了崇文门和左安门之间的大道上,他们都是出门来看热闹的。今天是京城马拉铁路正式运营的日子,大家都想看看,在两根铁棒上面运行的马车,究竟是个什么模样。

    虽然今年近畿一带旱情严重,然而因为宫内c朝廷在京城内外大兴土木,近畿的百姓反而比起往年感到日子好过了不少。这些工程同往年不同,大多采用的都是雇佣制度,而不是强制性的徭役征发制度。

    这也使得大多数百姓获得了养活自己的另一条道路,特别是居住在京城内的百姓,进入宫内开办的各种工坊内工作,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追求。

    不过宫内新开办的工坊大多在左安门一带,那里原本是外城内的一片田野和树林,除了几个小村子和兵营之外,基本没有什么人烟。

    虽然新工坊同时修建了一些职工宿舍,但是这些工坊招收的大多数是女工,除了上工赚钱之外,还要负责家中的家务。让她们远离家中,每十天才能回家一趟,实在是有违大家的常识。

    于是这也就造成了,在琉璃厂等临时工坊处人满为患,而新工坊工人却寥寥无几的现象。刚开始的时候,宫内还可以以提供补贴,威胁解雇不听从调配女工的方式,迫使一部分女工分流到左安门处的新工坊。

    但是随着新式棉纺织机械和技术的推广,居住在京城内的勋贵豪族发现,开办棉纺织厂实在是一件有利可图的生意。特别是在皇帝盯着各家勋贵手中的土地时,他们不得不把家族的投资,从购买土地转向另一桩可以长期经营的产业。

    采用新式机械和技术的棉纺织厂,资金投入并不算巨大,但是盈利却非常的丰厚。特别是河北c山东原本就是棉花种植业比较发达的地方,以往因为北方纺织技术不行,导致只能把收获的棉花转运到南方发卖。

    但是现在解决了棉纺织技术的问题,且采用的新机械大大的提高了棉纺织业的生产效率之后,虽然织出的布匹质量不如南方苏c松地区。

    但是这些被称为京布的布匹也有两个优点,一是价格较南方布低廉;二是宽度大了南方布匹的近三分之一。因此京布倒是很受平民及海外客商的欢迎。

    且除了一般的布匹之外,还有新近研发出来的枕巾c毛巾c手帕c口罩c袜子等新物件。京城的豪富人家也许并不欣赏京城出产的布匹,但是对于这些新物件却颇为喜爱。

    而宫内开办的棉纺织工厂,仅仅花了3个多月就收回了成本的消息,很快就在京城的豪门大户中传遍了。

    当这个消息被证实之后,投资建立棉纺织工厂,倒是成为了京城豪门望族的风潮。短短几个月之间,北京城内的纺织厂就增加了三家,总纱锭增长到了近15万锭。

    这些纱厂的开办,极大的促进了文思院下属的纺织机械厂的发展,但是却遇到了另外一个难题,就是难以招募到纺织女工,还有就是棉花价格的不断上涨。

    在轧花机没有发明之前,分离棉花和棉籽是一项非常耗费人力的工作,这也使得北方的棉花种植规模,一直保持着缓慢的上升幅度。

    但是在文思院研制出轧花机后,最耗费人工的一个环节就已经突破了,而能够提供给纺织业的皮棉原料,已经不再是一个限制,制约棉纺织业产量的,反而变成了棉花种植的规模和亩产量。

    今年棉花价格的不断上涨,让不少田主打算把自己的田地改种棉花。但是对于有意投办棉纺织厂的豪门大族来说,这并不算是什么燃眉之急。

    毕竟他们手中本来就拥有着大量的田地,就算有朝廷颁发的粮田保持令,他们也能想出办法躲避过去。

    但是对于熟悉新式纺织机械和技术的工人,到现在为止,还必须依靠宫内开办的纺织工厂培训出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