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2章 地震(第1/3页)  挽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文华殿的宝座上,崇祯一手支着下巴,两只眼睛像是失去了焦点一般,注视着殿门外的阳光。事实上他并没有在看阳光,而是走神了。

    而就在他前方不到5米处,十多位大臣们正口沫横飞的争论着,关于山西铁路的建设事宜。这场争论之所以引不起他的兴趣,完全在于这些大臣们既不是在讨论技术问题,也不是在讨论修建铁路会引发什么样的社会问题,而只是在为各自所属的团体争夺利益而已。

    当崇祯提出向晋地商人筹款,修建一条贯通山西南北的马拉铁路,以这项工程来吸纳陕西的流民时,基本上并没有什么官员看好这个计划。

    这些官员们认为,想要从那些山西老财手中抠出350万两银子来,这不过是小皇帝在自说自话而已。

    正因为如此,内阁很痛快的就通过了组建山西银行,发行山西铁路公债的计划。

    而当崇祯要求工部推荐一名铁路督办大臣时,工部官员就变得很消极了,因为谁也不知道这条铁路什么时候能够上马,也不知道这350万两的铁路筹建资金要筹集到猴年马月去。

    由于实在找不出人选,一向反对内廷插手朝政的文官们,甚至有人建议不如让宫内派个内臣去督办。

    宫内的太监们显然也不是傻子,他们同样拒绝了工部的建议。基本上除了崇祯自己之外,就算是王承恩都觉得,这个计划制定的目标实在是太大了。

    但是仅仅只过了一个月,以三德堂商号为首的晋商就筹集了220万两白银,其中三德堂一家就占据了出资的一半以上。当这个消息传回京城之后,山西铁路督办大臣一职,立刻变成了抢手的热山芋。

    比如在今天的国是会议上,工部c户部c吏部的高官们,就为了这个铁路大臣的职位几乎争吵了半个上午。

    对于这个状况,崇祯也有些无计可施。350万两白银,几乎相当于大明太仓银一年的收入了。在这么一大笔金钱的诱惑下,这些官员们似乎都已经忘记他这个皇帝的存在了。

    事实上朱由检心中还有些庆幸,幸好大朝会被国是会议所取代了。这数十人之间的争吵,总比数百人的争吵要缓和的多。

    在一番激烈的争吵之后,户部郎中張方建和工部郎中吴鸣虞两人,成为了铁路督办大臣最为有力的争夺者。

    这两人获得的支持不分伯仲,殿内的群臣在僵持不下之余,黄立极不得不向崇祯请求圣断,以求结束这个混乱的局面。

    如果铁路是在北直隶地区,崇祯一定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选拔这个铁路督办大臣。毕竟北直隶地区就在他的眼皮底下,这个铁路大臣可以直接得到他的支持。

    但是被太行山间隔的山西地区就不同了,这里同北直隶交通不便,地方缙绅势力又雄厚。再加上,这项铁路工程还同陕西赈济灾荒的行动联系在了一起,因此督办山西铁路建设的人员,必须要有压制地方官员的势力或是能力。

    朱由检思考了许久之后,才看着诸位大臣们说道:“大家对于張方建和吴鸣虞两位郎中的举荐意见,朕觉得都很有道理。

    铁路督办大臣的职位,地位虽然不高,但是责任却非常重大。3000多里的铁路建设,总造价超过350万两,就算是朕也不得不慎重考虑。

    但是,现在摆在朝廷面前的,不仅仅是沟通山西南北的交通问题,还有一个陕西赈灾的问题。在朕看来,赈灾问题还要优先于铁路建设问题。

    因此当前最优先的问题就是,启动山西铁路建设工程,这样才能开始着手吸纳陕西受灾灾民,避免陕西各地爆发大规模的民变。

    所以朕以为,诸卿不必再争执下去了。不如就让吴鸣虞担任铁路督办大臣,让張方建担任协办大臣。着令两人互相配合,即刻前往山西上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