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21章 教育权和计划委员会(第1/3页)  挽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院就是书院,岂能和大学相提并论。教育权力必须掌握在朝廷手中,而不是任由什么地方名士把持。况且,地方士绅互相吹捧出来的名士,他们究竟是站在朝廷这里,还是站在士绅那边,也未可知。

    朝廷可以规定书院的教材,但却规定不了人的思想。朝廷就算需要人才,也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更可靠。否则一群被书院带歪了道路的读书人,对于国家又有什么益处?

    对于书院,朝廷还是应当继续严格控制。不过对于那些知名学者,内阁可以同礼部商议一下,给他们一个国家认可的学者头衔,然后定期发放一些补助,当然人选和数量都要有所控制,他们可以不为朝廷出声,但也不能站在士绅那边攻击朝廷,朕看这就已经很不错了。

    至于书院今后能不能获得同大学一样的待遇,且等个一、二十年再说吧…”

    崇祯的语气虽然平淡,但是谈及对书院的决定意见时却非常的坚定,钱谦益很快便领悟到了皇帝的意思。虽然皇帝否决了他的一个主张,但他并不打算为书院据理力争。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现在的他只有保持和皇帝一致,才能杜绝那些政敌在他和皇帝之间制造矛盾,从而架空他这个威信未立的内阁首辅。

    送走了钱谦益之后,朱由检却没表面上看起来这么轻松。做了数年皇帝,哪怕他此前再是一个键盘政治家,此刻也深知控制一个国家究竟需要什么权力。军权、人事权、财权和教育权,正是最基本的四项权力。

    枪杆子里出政权,但是想要驾驭住庞大的官僚机构,就必须要有人事权和财权。而要保持住政权的本色,就必须要教育出支持政权的人才。

    在科举制度尚未出现之前,门阀世家垄断了文化的传承,是以政权就是在皇帝和门阀世家之间不断换手。科举制度出现之后,皇权借助寒门士子的力量,击溃了门阀世家把持政权的传统,这也是相权日渐衰落的现实。

    从宋至明,历代君王都试图弄出一套尊崇皇权的价值观来,从思想上控制那些读书人,这也就是理学兴起的根源。只不过到了大明中后期,文官缙绅势力的崛起,再度架空了皇权,左右了政权的力量。

    到了这个时候,封建伦理秩序实际上已经达到了极点,不管皇帝再怎么折腾,都是无法跳出封建官僚集团为皇权编制出来的这座权力牢笼的。而官僚集团用于控制政权的方式,就是把持着教育的权力。

    虽说天下书院教授的都是四书集注的内容,但往学生脑子灌输思想的,却是那些缙绅官僚。哪怕偶尔有一二个出自底层的人才,也大多为脱离自己的阶级而喜不自胜,只想着如何同老师同僚站在一个立场,哪里还顾得上其余。

    封建式的书院是教育不出建设资本主义所需要的人才的,朱由检自然不会给这些封建缙绅机会翻身的。作为一个后来者,他很清楚一件事,国家政权的更替从来不是和风细雨,是一个阶级取代另一个阶级统治地位的暴烈行动。

    之所以现在这些缙绅未能表现出激烈的反抗举动,说到底还在于大明实在是太衰弱了,这种衰弱不是皇权单方面的衰弱,而是整个国家自上而下的衰弱。

    除了江南地方还能维持着一点繁华盛世的余烬,整个帝国北方在外患和内忧的夹击下,士绅已经很难控制住地方上的秩序了。这也是为什么当崇祯登基后推行各项改革,哪怕是触及到了士绅们的利益,北方士绅也还是忍了下来。

    因为在改革政策实施之后,北方社会秩序的恢复也是有目共睹的。对于大多数士绅来说,他们还是能够忍受住这点利益损失的,只要等到国家安定下来,他们自然是能够重新拿回这些利益的。

    正是要趁着这些士绅们还在忍耐的时候,朱由检才要抓紧时间建立起学校体系,只要将这一代的北方缙绅子弟纳入到学校体系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