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36章 朝鲜遇袭(第2/3页)  挽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吏曹判书崔鸣吉认为,应当相信明国传来的消息,但不能接受明国的命令。以朝鲜之国力,坚壁清野和后金死战,无疑是看不到希望的。不如派出使者前往后金,了解后金为何有入侵朝鲜的念头,在一定程度之内向后金低头,以保全宗社,免去百姓的灾劫。

    礼曹判书金尚宪则坚决反对崔鸣吉未打先求和的主张,他在朝堂上向李倧说道:“…自从上国新皇继位以来,就一直在励精图治,此后大明同后金之间发生的数次战争,后金都没能得到多少好处,去年皇上更是率兵在草原上击退了胡酋亲自率领的大军。

    可见华夷之势力对比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朝鲜一向自诩为小中华,如今又有上国在身后支持着我们,怎么能够刚刚听到一点风声,就迫不及待的跑去向胡虏低头呢?臣以为,我国应当按照皇上所言,做好后金入侵的准备才行…”

    朝中的大部分官员都支持金尚宪的主张,但这些官员却大多没有什么权力,只能在舆论上加以影响罢了。至于那些手握实权的官员们,倒是很清楚朝鲜军队究竟能不能打,一个个都站在了言和的立场。

    吴三桂和沈器远在汉阳待了三、四天,没能等到朝鲜王发出在北面坚壁清野的命令,倒是听到了后金军队越过鸭绿江的消息。后金军队的入侵,很快就传遍了汉阳城,让整个汉阳的百姓们慌乱了起来。

    不少两班贵族已经开始将家眷送出城,去了南方的全罗道、庆尚道,而百姓则四处打探着后金军队究竟到了什么地方,会不会打到汉阳城下来。市面上的粮食价格很快就高涨了起来,即便是现在正是新粮上市的时候。

    至于朝中的大臣们,现在倒是不再讨论沈器远带来的消息是真还是假了,而是开始讨论是否调集人马北上抵抗,还是派出使者前去讨饶求和了。此前极力指责沈器远用心叵测的领议政兼都体察使金鎏,现在倒是一言不发了,对于是战是和的问题总是一句,“臣以为,这事应当由殿下裁断。”

    至于崔鸣吉和金尚宪两派官员之间围绕主战、主和问题,倒是争执了个不亦乐乎。只是那些主战派官员虽然人多势重,却没有一个愿意主动站出来北上御敌的。就连朝鲜王李倧都看出来了,崔鸣吉虽然极力主和,但好歹还是想要保存宗社和百姓。至于那些主战的官员,则大多是想要推卸责任而已,他们除了引经据典反驳求和派的主张,对于如何抵挡后金军队南下,几乎没有一点办法。

    九月十七日,后金小股军队出现在北汉山一带,守备这一地区长城的朝鲜官兵顿时散去,汉阳城北面的山脉落入了后金军队的手中。

    当这一消息传入汉阳时,李倧立刻想要跑路了。不过金尚宪、沈器远拦住了他,两人都认为后金主力没这么快打到这里,如果只是一小队人马出现在汉阳城外,李倧就把汉阳城丢下逃亡了,那么汉阳城的守军必然是军心涣散,最终一哄而散的。

    沈器远虽然知道自己的任务是保护好李倧,不让他落入后金手中。但是他也没想过让后金这么轻易的拿下汉阳城,让城内的库藏、百姓落入后金之手的。

    在金尚宪、沈器远等人的劝谏下,李倧终于没有立刻跑路,并听从了两人的建议。调拨附近的军队守卫汉阳;将汉阳的库藏和宫中妃嫔转移到江华岛;派人前往打探,北面到底来了多少后金军队。

    前两条倒也罢了,唯有最后一项,即便是金尚宪、沈器远许以重利,也没有军官肯出城去哨探北面的情形。最终还是沈器远去恳求了吴三桂,才令他带着五、六十名士兵出城打探去了。

    九月十六日多尔衮、豪格进入了平壤城,大同江以北除了铁山郡、皮岛之外,主要的交通干道已经全落入了后金之手。两人带领部队在平壤修整了一日,便收到了黄台吉送来的军令。

    军令中命令两人继续南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