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70章 崇祯七年的经济形势(第1/3页)  挽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当时间推动到崇祯七年的12月份,户部上下终于松了口气,今年总算又安全度过了。和以往只是签字盖章的工作相比,户部现在总算有了一些掌管国家财政的样子。

    今日的户部,职能不仅仅在于向各地征收各种税收,和按照旧例核查税粮的去向。户部现在最为主要的工作有两个,一个是年初审核各部门的预算编制,年末审核各部门的花销;另一个则是对各地粮食进行调剂及稳定市场物价。

    户部的权力是增加了,但他们的责任也增加了。因为有总理衙门这样一个职责相近的部门作为比较,户部的官员现在也变得越来越专业化了。户部事务之繁忙,使得没有经过数学教育的官员很难在户部工作下去了。

    崇祯七年虽然出现了天灾,但由于还是局限在陕西及山西地区,使得户部官员凭借着刚刚建立不久的粮食统购统销网络,平息了这场规模不大的天灾。

    作为户部尚书的郭允厚,每隔一周便要询问下属关于京畿市场的物价变化,因为京畿一带的物价变化最容易引起皇帝注意,也容易引起京畿百姓的抱怨,由不得他不重视。

    这一日早上,李昌时按时来到郭允厚的值房进行例行的汇报,在郭允厚的办公桌前他低着头念着手中的文件,“…上周大米的价格是每石1.90元,比上上周涨了5分;麦1.28元每石,同上上周持平;面粉2.5元每石,同上上周持平…棉布每匹1.1元…煤油每斤6分钱…总体来看,市场上的物价还是比较平稳的。”

    郭允厚向后靠了靠,换了一个放松一些的姿势,这才轻松的说道:“崇祯七年总算是无惊无险的过去了,除了南边的越南不太老实,北面的后金好在没折腾我们,今年国库总该有些盈余了吧?”

    李昌时点了点头回道:“回尚书话,今年除了农业税之外,包括盐税在内的各项商业税收共计1200万元,扣除各项支出后,大约还有260万元上下的盈余。”

    郭允厚的身体就更为放松了,大明的财政能够出现盈余,这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想起六、七年前,大明除农业税之外的收入也就四百万两上下的白银,不到六百万大明元,稍稍干点什么,国库就空了,那真是户部最为难熬的时日。

    不过郭允厚又坐直了身体问道:“海关今年的收入如何?”

    李昌时迟疑了一下说道:“海关今年的收入也突破了八百万元,这还不包括海关在海外领地上管理的税收,及代理日本、渤泥及马六甲等藩国海关的提成。据说他们今年的盈余将会超过300万元。”

    郭允厚的脸色顿时又难看了起来,他沉思了片刻之后,终于轻轻对李昌时吩咐道:“将太仓库今年的开支结算先压一压,年底和年初是临时性支出最多的时节,让冯铨先去报个喜,这样陛下想用钱了,自然也会先找总理衙门…”

    不提郭允厚在打什么小算盘,崇祯七年对于大明来说并不算是一个太差的年份,当户部及总理衙门的经济数据汇总到崇祯面前时,大明的年工农业生产总值第一次被详尽的统计了出来。

    其中崇祯七年的农业生产总值大约为10亿元,工商业的生产总值则为4.7-4.9亿元之间。按照都知监的估算和比较,今年的大明工农业总产值大约和万历六、七年的年景差不多,虽然还没能赶上万历时期最好的年景,但是其中工农业的比重却有了极大的改变。

    万历时期最好的年景,工商业产出也只占了工农业总产出的15-19%左右。但是崇祯七年的工农业总产值中,工商业产出刚好过了工农业总产值的30%。对于这个时代的其他人来说,也许并不明白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但是对于朱由检来说却一个极为振奋的消息。

    和农业相比,工商业是最不易受天灾影响的产业。工商业产出占据了工农业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