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92章 新旧军队的碰撞(第1/3页)  挽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里维拉安东尼奥上尉虽然是第一次指挥这么大规模的军队会战,但是在军中长久服役获得经验,还是让他摆出了三个品字形的西班牙方阵。

    虽说因为军官数量不足,毕竟西班牙人并没有想过培养出一只土人部队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他们需要的只是一群能够打治安战的警察部队而已。

    但是因为有一群服从度较高的日侨作为前排战士,因此这三个西班牙方阵在战场上出现时还是有模有样,颇能唬住刚刚参军的日军新兵的。

    和李晨芳把主力集中于右翼不同,里维拉安东尼奥上尉的战术更为死板一些,他把兵力平均分配在了三个西班牙方阵上,3门3磅炮和3门6磅炮则分散在了三个方阵之间的前排。

    剩下的227名骑兵则留在自己身边,准备在战局陷入僵持阶段时,用作突破日军防线的预备队。

    而在日军这边,除了将主力集中于右翼之外,日军正面的阵型却是采取了细长的三行横队,这样使得日军正面兵力虽然较对面为少,可是展开的队形却比敌军要宽广的多。

    里维拉安东尼奥上尉显然不是一个爱好军事技术革新的殖民地军官,因此对于日军采用的横队战术一开始并没有放在心上。在他看来,日军单薄的横队阵型缺乏纵深,只要让自己的方阵突破了一处,这只日军很快就会溃散了。

    但是,里维拉安东尼奥上尉对于战争的认知不仅已经落后于对面的明军和日军军官,甚至也落后于国内的西班牙军官了。

    近20年的欧洲战争,已经让欧洲各国军队将冷*混杂的作战方式,推进到了以围绕*为核心的战斗方式了。

    以冷兵器为主的作战模式,自然是要强调战场上的纵深,毕竟除了弓箭之外,其他士兵很难从后方发起进攻。一旦双方军队开始进入肉搏战,军队的纵深越是深厚,敌军就越难以穿透,自己这方也就越难以被击溃。

    但是到了*为核心的时代,火力输出就成为了军队最为强调的内容。李晨芳等明军军官们,在参与了海外的历次战斗后发现,一次全员火力的输出给敌军造成的打击,远远超过10次零星射击,哪怕两者造成的伤亡数目相差并不多。

    对于上了战场的士兵来说,身边一两个同伴的倒下,也许更容易激发其搏命的心态。对于某些勇敢的士兵来说,也许会抱有冲入敌军的阵列中也许就不用被对方射击了的想法。

    但是当身边的同伴们成片倒下时,哪怕平日里再勇敢的士兵也会毫不犹豫的掉头逃亡,这是出于人类的天性所致。

    就像联省共和国的莫里斯亲王在发现了火绳枪的威力趋向于稳定之后,便改进了西班牙方阵。他把滑膛枪手编成了六排,通过不断的训练士兵整队、重新整队、出操和检阅,从而形成了往复循环的排枪战术。

    这种减少了长矛手,增加了滑膛枪手的新方阵,也就被称之为莫里斯方阵,长矛手和火枪手的比例接近1:1。

    而采用了燧发火枪和野战火炮变革的明军,则又比欧洲同行们更前进了一步。在拱卫京城的近卫军和新式陆军第一、第二军中,明军已经剔除了冷兵器单位,改用装备了刺刀的火枪手来代替长矛手。

    而京城之外的新式陆军,因为经费的关系还未能完全装备刺刀,但是军中的冷*之比,也达到了1:2-1:3之间。日军师从明军,又是明军用来试验新式战术的军事部队,因此各联队的火枪手比例,大多在70-80%之间。

    这也是日军会采用三排横队战术的原因,不过采用这样的战术虽然加强了火力输出,但是也提高了对于士兵和中下级军官的素质要求。

    在以往的战争中,面对面厮杀的肉搏战其实只有双方前几排的士兵在战斗,后方部队大多是打酱油了,当己方部队突破了对方的防线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