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17章 内阁的对策(第1/3页)  挽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吕宋粮食的运到,使得原本陷入恐慌的河北、山东等地百姓总算是安定了下来。但是河北、山东地区的灾情并不算严重,今年旱情的中心在于河南,作为中国最早开发的中原地区,河南的原生态是破坏的最为利害的一个区域。

    虽然这一地区一直是中国农耕最为发达的区域,但是其水分蒸发量也是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因此河南人常说:“五日不雨小旱,十日不雨大旱。”

    崇祯十二年春,一场波及河南全省的大旱就这么不期而至了。除了秦岭和淮河流域,河南其他地区几乎无一幸免的遭遇了这场百年一遇的大旱,而陕西、山西、山东临近河南的地方也同样遭遇了这场大旱。

    北方今年的旱情规模之广,程度之深,是万历以来少见的。朝廷和地方官员即便之前已经建立了一整套防灾赈济的措施,也在这种自然的伟力面前一时束手无策了起来。

    此前两年虽然也有北旱南涝的局面,但是旱情主要还在黄河以北的陕西、山西地面,这一地区的人口在过去几年不是饿死便是迁移出去,因此朝廷拨运粮食赈灾的难度其实并不算大。

    但是今年旱情却波及了整个河南,这里虽然临近南方产粮区,调拨粮食的运输难度应该说是降低了。但河南本就是北方的产粮大省,也是人口大省。河南人口几乎等于陕西和山西人口的总和,约为大明总人口的十二分之一左右,想要对整个河南进行赈济,最起码也不少于3000万石粮食。

    根据户部侍郎毕自严的计算,想要赈济河南等地的灾民,朝廷起码要拨款2500万元,这虽然是一个天文数字,河南一省上交的税银,去年也不过才150万元不到,但是以今日大明的财政状况,户部并不是拼凑不出这执政更好的了解整个国家运转状况的,沟通上下情况的必要衙门。

    让户部拼凑出2500万元赈灾款这一点并不难,难题在于朝廷拿出了这笔款子能不能购买到必要的物资赈灾。如果只是把这笔款子就这么丢进市场,那么除了推高粮价之外,并不能达到朝廷赈灾的目的。

    哪怕是钱谦益这个不通经济的文坛领袖,在当了六年首辅之后,此时也大致明白了货币和物价之间的关系是不断在变化的。如果市场上没有足够的物资,大规模的投入货币,只能推高市场上的物资价格,从而搞乱了整个市场的经济运行。

    也就是说,这2500万元投入市场,不仅不能赈济到灾民,还有可能引发金融上的问题。毕竟现在大明的流通货币是以纸币为主,纸币本身并无什么价值,唯一有价值的是纸币上承载的朝廷信用,一旦百姓失去了对于纸币的信赖,银行就要面对挤兑风潮。

    户部官员自然是不肯让纸币失去信用的,毕竟现在大明财政的运行良好,正是建筑在纸币的信用之上的。一旦让大明经济重新回到过去的金银铜三货时代,那么朝廷投资的诸多工程项目就等于是失去了资金供给,毕竟朝廷手中可没有这么多硬通货,那样的状况就会变得更糟糕。

    钱谦益看着内阁会议上一筹莫展的同僚们,这才发觉这些整天在背后诋毁自己无能的大臣们,真遇到了事情也没见得比自己强多少。

    看着众人绞尽脑汁也说不出一个有用的建议,他心中不免有些快意,于是便清了清嗓子对着同僚们说道:“诸位平日里对着国朝大政一个个口若悬河的,老是责怪陛下不用各位之言。今天陛下没在,难道你们就不想说话了?难不成一定要我将陛下请来,你们才肯发言不成?”

    即便是被钱谦益当面奚落,阁臣们也只能忍受了。大家都很清楚,今日的内阁阁臣权力不同以往,但同样他们的责任也不同以往。

    如果是在崇祯朝之前,遇到这样的灾情,阁臣们只要向皇帝上书赈灾,就算是尽到了责任。如果皇帝问如何赈灾,最多也就是加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