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81章 诸王议事一(第1/3页)  挽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营口城外的这一仗最终以清军的全面溃败而告终,本就因为两次失败而士气低落的清军,在主将洪尼喀昏迷之后更是再无半分抵抗的意志了。

    事实上当洪尼喀昏迷之后,军中的满蒙士兵首先开始了逃亡,这一变故不仅让图鲁什等满人将领感到震惊,更是让还在坚守原地的汉人将领感到难以置信。

    在这些前明军将领的记忆中,只有明军不战而逃的场面,何曾见过满洲兵这么四处逃窜过。满人和蒙人的带头逃亡,摧毁了这只清军最后保全自己的一丝希望。

    既然满洲主子们都不愿意打了,这些投降的汉人将士又凭什么在再战斗下去呢。看着原本已经有些模样的阵列,因为个别满蒙士兵的逃亡而导致的全面溃散,图鲁什等满人将领也终于不用思考接下来这仗要怎么打了,大家且各自逃命去吧。

    清军的崩溃来的过于突然,李佑率领的明军都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毕竟刚刚清军派出抵抗的小部队还是相当顽强的,如果本阵的清军也和刚刚的小部队这么顽强,李佑手中这两个排的兵力还不够一次进攻的。

    因此,李佑虽然听从了军令向清军本阵继续进攻,但是却并没打算直接冲进清军阵列和数倍于己的敌军纠缠,他只是打算在外围进行牵制而已。

    李佑的谨慎,使得明军无法将这只清军大部围歼于此,不过这倒是保全了他麾下部下的命。当他看着清军的阵列如同山崩一般垮塌之后,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判断出现了偏差,清军实际上已经再无抵抗的能力了。他这才修改了计划,命令各排分散追击。

    明军一直追到清军大营外才鸣金收兵,当晚洪尼喀苏醒过来得知逃回军营的士兵还不到300人,气急攻心之下终于吐血而亡。

    图鲁什等人都没有等到天色大亮,就找了一辆马车将洪尼喀的尸体草草装上,便带着营中剩下的200余士卒逃往了西面的耀州城。

    耀州城距离营口约50里,在营口港未曾修建之前,这座小城才是控扼辽河口的屯兵重地。此外耀州城也处于盖州和海州两地的中间,距离两地皆为60里上下,是海州军支援盖州和复州的必经之地,可谓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交通要点。

    营口的失陷,主将洪尼喀的亡故,很快就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送往了沈阳。虽说是八百里加急,但是当黄台吉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已经是营口沦陷的第三午后了。

    接到消息之后,他便立刻召集沈阳城内的诸贝勒议事。自黄台吉登基改元之后,满清的中央政权进一步集权,国家政策都必须经过朝堂公论才能颁发实施下去。

    但是唯有一点传统,黄台吉还没敢彻底推翻。那便是努尔哈赤时代建立的,凡是军国之事必先诸贝勒议之,接着是八旗众将议之,其他人基本没权利参与讨论军机大事。

    和诸贝勒讨论的是这一仗要不要打,和八旗众将讨论的则是这一仗怎么打。由这一议事程序可知,满清实为新觉罗家的私产而不是什么满人之国,至于蒙古人和汉人就更加没份了。

    往诸贝勒议事时虽然说不上气氛有多么融洽,但起码人人都还是会说上几句的,毕竟这可是新觉罗家的天下,谁也不想做亡国灭族之人。

    但是今到场的诸贝勒却一个个都沉默不语,即便黄台吉点名询问,这些贝勒们也是说一些效忠汗王的废话。显然在莽古济格格死后,不少人终于意识到,眼下的满清已经不是新觉罗家的,而是大汗家的江山。

    要是触怒了大汗,就是姓新觉罗也不能免死啊,而且死得还是这么凄惨。谁也不清楚在大汗平温和可亲的面具下面,到底有着一颗如何的虎狼之心。平里大汗对这位姐姐有多恭敬,下起手来就有多狠。

    诸贝勒终于还是认怂了,在黄台吉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之前,谁敢擅自表明自己的态度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