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真实的历史:《资治通鉴》节选及注释01(第1/1页)  猎天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尊重历史是我讲述这段历史的重要原则,本书大量素材都来自于《二十五史》中的《梁书》和《魏书》。《梁书》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辛勤撰写完成,姚察,字伯审,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杭州西北)人,先后在梁、陈、隋三朝做官,参与修史工作。隋文帝开皇九年,他奉诏撰《梁书》。姚察在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去世,临终告诫儿子姚思廉一定要续成其志。姚思廉继承父亲遗志,终于在父亲遗稿基础上,于唐朝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修成《梁书》,并由唐朝名臣魏征作总论。

    《魏书》的作者生于公元505年,几乎与杨忠同龄,字伯起,钜鹿下曲阳(河北晋县西)人,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他十五岁显露才华,二十六岁迁散骑侍郎,典起居注,并修国史,兼中书侍郎。魏国灭亡后,于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他受命撰魏史。魏收仅用三年多时间,就撰成《魏书》一百三十篇,其中帝纪十四篇,列传九十六篇,志二十篇。

    魏收和姚察与小说的主人公生活在一个时代,甚至与他们交往紧密,《魏书》和《梁书》是最佳的历史原料。不过,《魏书》和《梁书》借鉴司马迁为历史人物立传的写法,不容易与小说内容对照。《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在古人历记载基础上,历时十九年编纂出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考证严密,文笔优美。《资治通鉴》、《魏书》和《梁书》是帮助大家了解这段错综复杂历史的最佳借鉴。

    即便如此,三部史书仅能够恢复当时真实的历史的极小部分,那些伟大英雄们的言谈举止、表情、内心活动、情感和爱情都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只能依靠小说的虚构。为了帮助大家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历史,哪些是基于历史的合理虚构,我将《资治通鉴》中的相关记载作为附录,结合《魏书》和《梁书》加以点评,便于大家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更希望这种方法不至于误导读者,给予历史所必须的尊重。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