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就是直接释放也不定。
但得罪了高俅那会那么容易放过他?林冲有些天真和单纯。
发配路上,俩公差折磨他,林冲又忍了。因为林冲还在幻想着事情有转机,想回到那个他熟悉的环境。俩公差要他的命时,林冲是怎么表现呢?公差要绑住他,林冲毫无觉察,任由他们绑住。完了俩公差要结果他时,林冲泪如雨下,便道:“上下?我与你二位,往日无仇,近日无冤。你二位如何救得小人,生死不忘!”大男人流血不流泪,林冲竟然如此贪生怕死?先前那个拿着尖刀气势汹汹要杀陆虞候林冲何时变成了一个对俩公差摇尾乞怜的可怜虫呢?前后反差之大让人瞠目。
如果不是鲁智深从公差的棍下救下他,我们就没有讨论林冲是不是英雄,他纯粹是个忍气吞声的窝囊废。事情真的是这样么?林冲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林冲的家庭很好,父亲是个提辖,岳父是个教头,那么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忠君爱国,为国家出力来获取自己的功名。因此,当林冲遭到陷害时,他只恨高俅,认为皇上被这类小人蒙蔽了,而这些蒙蔽只是暂时的,一旦皇上醒悟,林冲自己觉得还是会有建功立业的可能。所以他忍让,等待时机。
另外,封建社会的官场就有“官大一级压死人”的说法。在宋朝军队系统的职阶体系中,高俅手握的是军事大权,林冲只是一位中下级军官,而且做为教官,没有任何统兵权。因此,当二者之间发生冲突时,掌握更大权力的一方自然更具有主动权。在一个集权体系内,权力更大者往往能支配更多的资源,进而支配人们的命运。因为他们掌握了改变游戏规则,解释游戏规则,甚至定义规则的权力,至于规则是否以公正为基础倒不重要了。于是,弱小的一方只能不断的退让。而林冲显然不了解官场游戏规则,没有编制自己的关系网,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这可能是主要的原因。
再者,本人猜测,当时虽然朝纲混乱,吏治腐败,大宋朝比起其他朝代而言,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的人数增多,官府的赋税相当一部分出自商业、手工业、矿业,这和重农轻商的其他朝代不一样,因而官民矛盾、特别是普通农民和官府的矛盾较其他朝代并不特别突出,大宋主要的威胁是外地入侵,国家并没有到民不聊生的地步,没有起义造反的条件和时机,这应当是士人阶层的普遍认识。
林冲当时接触的多是中下级军官,这些少壮派军官的思想大致可以看成是国家命运走向的风向标,这些人可能会发发牢骚,要求惩治腐败,但是绝对没有要求推翻重来的思想,他们是绝对忠于国家和皇帝的,王进就是例子,他不是上前线保家卫国去了么!林冲肯定是他们中的一员,在国家的多事之秋,造反反抗只会让国家更加的破落,而且造反意味着从此你走上了一条与传统社会对立,为正统观念不容,被官府通缉捉拿的不归路,意味着你的余生不再安定,从此过一种或刀口舔血,死里求生,或亡命天涯,故里难归的日子,这绝不是追求战士荣誉的林冲选择。林冲素养应该会想这些的。也正因为林冲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他不会象鲁智深、武松那样没有顾忌的以血对血,以暴治暴。我宁愿相信林冲是有荣誉意识和国家责任的英雄,而不是追名逐利的小人,否则他写的: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江湖弛闻望,慷慨聚英雄。岂不是个笑话?
如果按这样的思路来看,我们就很好理解林冲的行为了。
高衙内的侮辱,林冲忍了,因为前途在高俅手里。
买到如意宝刀,林冲笑了。因为他懂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写休书把妻子休掉,林冲在滴血。因为为了自己的理想,这样的牺牲是不是太大了?
在野猪林,面对卑鄙小人的屠刀,林冲在哭泣,壮志未酬身先死,如何不能泪满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