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八极拳(第1/3页)  恶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

    ●八极拳

    八极拳为拳种之一,全称“开门八极拳”或称“岳山八极拳”。称“开门”者,取其以六种开法(六大开)作为技法核心、破开对方门户(防守架子)之意。称“八极”者,系沿用古代有“九州之外有八殖,八之外有八统,八统之外有八极”的说法,寓“八方极运”之意。称“岳山”者,相传八极源自河南焦作岳山寺,故名冠“岳山”。

    八极拳据传由癞姓道士传艺河北省庆云县后庄科村人吴钟:吴钟传艺其女吴荣。后吴家移居沧县孟村镇,孟村遂成为八极拳的传播地。自吴荣之后,八极拳分两支传习:一是吴氏本家及其门生。近代传衍不绝,造诣较深者有吴楠、吴世科。其近亲马凤图影响较大,传人较广。另一支是王四学艺于孟衬后,传罗张克明,张传其子张景星、黄四海等。张景星传人较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李书文、马英图、韩化臣、张玉衡(张景星之子)等。自李、马、韩之后,八极拳由孟村一隅之地,播及全国。

    八极拳以六大开、八大招为技术核心,套路有八极小架、八极拳(亦称“八极对接”)、六肘头、刚功八极、八极新架、八极双软等。器械以陆合大枪、对扎大陆合为主:其劲道讲求崩、撼、突、击、挨、戳、挤、靠、以及撞靠劲、缠捆劲等。特点为动作简洁、长短相兼、发劲迅猛、撞靠捆跌突出、肘法叠用、下盘稳固。

    八极对接单练称“八极拳”。全套四趟四十二势。主要拳势有理打。

    六、辅助操练的有:搂桩、靠桩、法不一。一说,起源于明代,因在戚继光著《纪效新书――拳经捷罗篇》中,曾提到“巴子拳”即“八极拳”。二说,源于武当,是道士所创。三说,是清代河南岳山寺和尚张岳山创。四说,是清代一号“癞”的云游道士所创。但均无确切史料依据,故其起源有待进一步研究。还有说法八极拳原始于河南嵩山少林寺,为少林寺第四门看山拳。八极拳系内由外家八种拳中之精华手法组成,故名为八极拳。

    八极拳的风格特点和内容

    八极拳动作刚劲、朴实无华、发力爆猛、大有‘晃膀撞天倒,跺脚震九洲‘之势。因此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之说。

    八极拳属于短打拳法、其动作极为刚猛。在技击手法上讲求寸截寸拿、硬打硬开。

    真正具有一般所述挨、帮、挤、靠、崩、撼之特点。发力于脚跟,行于腰际,贯手指尖,故暴发力极大、极富有技击之特色。

    八极拳以头足为乾坤,肩膝肘胯为四方,手臂前后两相对,丹田抱元在中央为创门之意。以意领气,以气摧力,三盘六点内外合一,气势磅礴,八方发力通身是眼,浑身是手,动则变,变则化,化则灵,其妙无穷。八极拳非常注重攻防技术的练习。在用法上讲究‘挨、膀、挤、靠‘,见缝插针,有隙即钻,不招不架,见招打招。

    八极拳的步型以弓步、马步为主,步法以震脚闯步结合而成。

    八极拳的腿法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有弹、搓、扫、挂、崩、踢、咬、扇、截、蹬。

    八极拳的主要内容有

    一、金刚八势(基本开门练法):撑锤(崩弓窜箭急)、降龙(五岳朝天锥)、伏虎(六合扑地锦)、劈山掌(劈山斧加钢)、探马掌(登山探马准)、虎抱(圈拦虎抱急)、熊蹲(熊蹲硬靠挤)、鹤步推(`鹤步推山稳)。

    二、六大开:六大开为八极拳之绝技,意为先开门,后进招,凡与敌交手均不离此术。六大开是。

    六、辅助操练的有:搂桩、靠桩、顶弓掌板、抽袋、跑砖等。

    七、对练项目有:八极对接拳、八极对劈挂、八极对爪拳。

    八、器械有:

    1、六合大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